首页 ->> KAB新闻 ->> 正文

“云和师傅”的乡村机遇 从返乡创业潮解读农村发展新动能

http://www.kab.org.cn 2016-12-28 07:56

来源:浙江在线 沈晶晶

    核心提示:近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并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新动能在哪儿?在浙南山区,那些曾经走出大山、奔向城市甚至海外的“云和师傅”——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可能较早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新机遇。他们纷纷返回家乡,融入乡村正在发生的变革,经过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业技术进步、土地产权改革的村庄,农村电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在去与回之间,既有当下城市化加速发展赋予乡土复兴、产业创新的希望,更有一代农民重新审视家园、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浙南云和,九山半水半分田。

    这里的村落,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这里的田地,沿着山势盘绕成柔美的曲线。但山区的村子,要是交通不便,在迁徙自由的时代,相比平原的村子,更容易被人们遗忘。

    若不是“云和师傅”季伟平的回归,再过十几二十年,赤石乡叶垟村南山湖自然村也许就这么消失了。

    曾经从村里走向城里的季伟平,当年看到破败的村庄,一度十分痛心。而在城市,尽管拥有一定的资本,他却感到空间越来越逼仄。

    2015年初,他试图从唤醒耕地开始,重现乡村的价值和分量,让乡村成为人们可以回归的家园。

    近两年过去,他种植的生态米一炮走红,民宿计划也在有序进行中。他的行动,无意中吻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脉络,也成为“乡村建设热潮中,如何寻回集体精神根源”这一命题的有益探索。

    从土里长出的历史,终究要回到这里,才能抵达更远的地方。

    乡土的价值

    该从哪里寻找

    季伟平,是南山湖村最后一批离开的人。若非村庄逐渐凋敝的现实越来越清晰,他可能一直会把这里作为安身立命的所在。

    1992年,从丽水市农业学校毕业以后,季伟平回到了村庄,养鸡、养鸭、种雪梨。

    南山湖村并不大,二十几户人家,黄泥夯土的房子,镶嵌在绿谷之中,宛若油画。300多年来,村民们世世代代守护着屋前开垦的耕地和头顶的山林。从出生开始,到死亡为止,没有人觉得孤独。

    而与季伟平回乡的路途截然相反的,是一个个急于去城市寻找梦想的村民。现代化改造的力量终于触及这里的时候,村民们猝不及防地感受到了致富的欲望,“所有的机遇,都在城市。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资源禀赋,没有交通优势的农村,是无人关注的存在。”

    在农村的种植养殖屡次失败后,2002年,季伟平选择了离开。他在云和城郊租了8亩地,并贷款建起了3个大棚,种植优质葡萄,销路很不错。2013年时,他已经拥有一个集种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葡萄农庄,还办起了全省首家“葡萄技能培训学校”,为浙江乃至全国种植葡萄的人提供技术指导。

    十几年间,和季伟平一样,一大批具有食用菌、茶叶、饮食、种养等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的云和人,走出村庄,实现转移就业、异地综合开发,足迹遍布全国294个县,并带动100多万农民发展产业。“云和师傅”的品牌,从此享誉国内外。

    然而,即使获得了足以在城市站住脚的资本,“云和师傅”们却常常感觉到不安:城市,似乎并非理想家园,而是一个正在旋转的陀螺,旋转无法停止,空间却越来越逼仄,也不知归向何处。

    再次回顾曾经离开的地方时,怀念的故土还在,但南山湖村只剩下了3位留守的人。年久失修的山路,坑洼崎岖。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很快就将变得破败。耕地已经荒芜、杂草丛生,当年村民晒稻谷的场地,如今已长出郁郁葱葱的树木,他说:“当耕地和山林没有界限的时候,人类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痕迹终将一一消失。”

    而在一山之隔的云和梯田附近,根植于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正呈现出活力。五彩稻田、民宿、生态农业等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到来,在乡村寻找更贴近情感的休憩方式。

    “就是现在了。”2015年初,季伟平决定回去。对于故乡的图景,他从未如此清晰:这里会是丽水最漂亮的小山村,每间房子都有特色,每片田都要种上粮食,每个山头都有四季的风景。这里有鸡、有鸭、有狗,但比以前更加干净、更有秩序,一切都井井有条。

    当然,现实的问题会遇到很多:村民愿不愿意出租土地?资金够不够?村里没有人,劳动力从哪儿来?通往乡里的还是一条机耕泥路,交通怎么办?

    半夜辗转反侧的时候,他总是一遍遍回想起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饱餐一顿的喜悦。

    那么,就从耕种开始吧。

    村庄的复兴

    不仅需要资本

    一场雨,让海拔500多米的南山湖村云雾缭绕,山间偶尔响起林蛙“咕咕”的叫声。“大概是要下雪了。”季伟平说。

    如果有集体无意识的话,他相信,广袤的大地就应该是记忆开始的地方。而他要做的,是让播种和收获的轮回唤醒土地。

    说服村民出借耕地的过程并不困难,但有些复杂。由于绝大多数村民都已搬迁,季伟平不得不一一电话询问,说明自己的想法。

    “反正地都荒了,你放手去做吧。”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让季伟平高兴的是,即使地域分隔,温暖关照的情感仍在延续。让他失望的,是没有任何村民想主动参与进来,“他们还不太明白”。

    2015年3月,季伟平请了十几位工人,将村里80多亩土地整理出来:拔去杂草,分出耕地和山林的界限;疏通沟渠,让溪水重新活起来;夯实田埂,人可以在田野间往返行走。

    当第一批种子播下去的时候,一起埋下的,还有悸动的心。在向阳的缓坡上,水稻按照自然规律简单地生长着,鸭子和鱼缓缓地从中间游过。已经变成高山湿地的水田,没有重新开垦,只是养上了高山田螺。再往上的山头,种了200多亩黄桃、水蜜桃、葡萄和青枣。

    按季伟平的说法,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态的,从近乎原始的传统耕种方式中感悟应时而作、和谐取宜。

    这一年,由于17年未耕种的土地肥力太高,水稻种植试验失败,亩产只有200多斤。2016年,第二批水稻种下,秋天收获时,亩产为800多斤。生态米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不胫而走后,季伟平收到了不少订单,近2万斤米销售一空,每斤价格达到了6.8元。

    云和旅德华侨陈伟春来了一次,就喜欢上了南山湖村,“这里要成为世外桃源。”他建议,修缮老房子,打造具有乡村味道、乡土气息的民宿。

    季伟平有些矛盾:村民还没有回来,没有主人的民宿,跟这个村庄又有多少交集?“乡村重建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他觉得,越来越多的商业经营,似乎正在让这场行动远离初衷。

    “你不妨试试。”在陈伟春看来,乡村建设想成功,必须要有合理的商业机制,获得持续的回报收入,先养活自己,才能谈其他。

    尽管仍旧不太确定“民宿算不算合理的商业机制”,季伟平决定试试。这个冬天,他忙着和村民们谈土地、房子出租。按照协议,季伟平按200元一亩地的价格租赁土地,村民以房子入股民宿,根据经营情况每年获得一定分红。

    陈伟春则帮助牵头民宿设计事宜:在老房子外观不改变的前提下,对内部房间进行装修,使每间房都各有特色。

    最近,设计图出炉,第一栋老房子即将在春节前启动重修。更让季伟平雀跃的,则是在城里打工的村民卜周元和周世华决定要回村了,“这难道不值得期待吗?”

    乡村的机遇

    向每个人开放

    投入这场乡村建设的行动,亲历着乡村的巨变,如今的季伟平,已经逐渐感受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脉络。

    在云和,随着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特色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载体的“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已先后建成13个中心村、15个特色村、9个历史文化村、10个精品村。许多原本即将被城市化淹没的城中村、空心村,陆续脱胎换骨。

    2015年,云和组织发动美丽乡村风景线创建工作,并制定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风景线创建的实施意见,“十里云河”风景线贯穿起沿线18个特色村庄,计划用2年时间打造“最美梯田”“浪漫婚纱”“畲乡风情”“梨花微雨”“茶田古道”等美丽乡村风景线。

    为盘活山水资源,激发乡村活力,去年云和还专门出台政策,鼓励闲置农房走向市场。目前,已有100余幢空闲农房成功出租,大部分被开发利用开展农家乐民宿经营,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除了季伟平,不少人也发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12月21日,云和召开了一次“云和师傅”大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名“云和师傅”返回乡村,他们或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或进行种植、养殖,或从事电商行业。

    1986年出生的张建芬,从丽水市区回到云和崇头镇大垟村种植高山蔬菜,打造“白鹤尖”电商品牌,构建“基地种植+农户种植+电商销售+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让百余名偏远村庄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每片处于生产季节的田野间,也再现了张建芬记忆中的“生机勃勃”。

    当然,城镇化依旧在进行。立足山区生产、生活实际以及老龄化趋势等,云和“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还在实施,部分偏远山区人口仍需下山转移。而考虑到医疗、教育资源均衡等难题,农民返乡的意愿似乎在短时间内也不会集聚增加。

    “云和师傅回村,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资本投入乡村。他们为乡村带去了资金、资源、行业技术。而他们成功的案例又将吸引一大批农民返乡。”县农办副主任林华勋认为,由此带来的是对乡村老房子、土地、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掘,“一方面,是乡村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一方面,则是他们的行动改变了村庄的命运。”

    由此,云和师傅们的回村,又多了一层意义,对于乡村建设的投入,只有激活民间力量,才能更持续。

    明年,张建芬期待和崇头镇各驻村干部对接,让更多肯耕种的人去种地,能为更多的村民服务。而季伟平,则正在急切地想在商业手段和乡土价值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进来,推动乡村重建。

    至于,乡土文化能不能重建,最终又会是什么样的乡土社会,现在尚不得而知。但机会反正来了,因为,他们已经在乡间了。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或在视频窗口中有“中青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KAB公告(新)更多
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介绍

KAB创业教育项目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核心内容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详细>>

KAB培训课程介绍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是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的成果之一。该课程力图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该课程教学用书包含讲师用书、学生用书和商业游戏,适合高校各学科学生学习……详细>>

创业故事 更多

李彦宏:希望“人脸闸机”走进两会

”  因此,今年李彦宏的一个提案就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找到失踪儿童。”  因此,他强调,依靠人脸识别技术寻找走失儿童,需要和相关部门配合,要做一个系统,场景要不断调优。详细>>

青年创业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