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
12月26日,在位于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考点,考生准备进入考场。新华社发
26日,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拉开帷幕。教育部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本次考试报考人数达177万,比2015年增长7%。这是继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下降后,考研人数首次出现的明显反弹。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部分省市的研究生报名人数甚至出现两位数增长,其中,辽宁和江苏分别增长11.7%和11.12%,北京和河北的报名人数增长也分别达到6.8%和8.4%。
而在2014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从176万下降至172万,到2015年再减少至164.9万人。
专家认为,考研的“火爆”之势归结于当前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年年遭遇最难就业季,薪酬待遇和自己期待的差距过大,都促使考研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然而,报名人数大幅增长并不意味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据统计,近年来,超过七成学科的录取分数线持续走低。
随着2014年全面放开“推免生”限制,保送生、推免生成为名校追逐的对象。有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推免生“整体底子好,能力强”,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校对以分数为核心的现有录取制度的不满意。
“推免生目前采取成绩加综合表现的衡量机制,并且在各校信息公示,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是比较可信的,生源质量也是可控的。”陈志文表示,一方面,“推免生”制度加剧了研究生招生的马太效应,加剧了重点院校和一些地方院校在招生质量上的“分水岭”;另一方面,“分数”加“素质”的选拔模式也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的研究生制度改革。
统计表明:2015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49万。“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延续,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无从回避的挑战。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平台收集数据统计,在37665人的调查群体中,有43%的考研群体因“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毕业后薪水”而选择考研,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群占13%。
但是,这些学生用学费、时间、精力换来的一纸文凭,真的能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报酬和职位吗?
“将考研当成逃避就业的避风港是不现实的。”陈志文说,“比起学历,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3年踏踏实实的工作经历和实际工作能力。”
有专家指出,从目前硕士研究生报考专业的分布情况看,前十大报考热门专业中社科类占据较大比重,仅管理学和经济学就占据约70%。这也表明了很多人以考研为“跳板”的真实想法。(据新华社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