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8 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或是在旅行途中,你随时可打开智能终端,登录移动医疗云服务平台,私人医生就等在移动互联网云端的另一头,通过你身体的各种监测数据帮你远程视频问诊。这在过去看似臆想的创意,如今在东南大学“盟联科技”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发的移动云世界里,正逐步变为现实。
“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将线下的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等各种医疗资源整合起来,与医院签约,使医生能为个人提供面对面的视频问诊,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私人医生服务。未来像感冒这样的小病,用户不必再去医院,就能在家或旅途中完成问诊和治疗……”然而,在今天举行的首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组新业态类项目角逐中,这项原本抓人眼球的创意,不仅在答辩环节屡遭评委们的追问,而且最终出人意外地仅获得77.4分,这也是该项目竞逐中评委们打出的第一个低分。
创意无限却输给贪大求全的大平台陷阱
这么有创意的创业实践项目为何没有获得评委们的喝彩?点评中,评委们的一连串追问,似乎给出了答案:“你们这个医疗云平台的签约医生来源哪里?如果是线下的三甲医院或社区医院医生的话,医院为什么会支持你们?毕竟你们这个平台的出现与医院是竞争关系,是在抢夺他们的市场。这些医生是从属于各大医院的,你们靠什么有效管理他们……你们的项目可以说创意无限,但建议你们仔细调研市场后再适当修改创业方向,或许这个项目将来会走得更远。”
学生创业项目所选择的创业方向与相对应行业的实际情况“错位”,不只是存在于新业态类项目比赛中。事实上,这是实践组各分赛场的一个共性特点。
“目前,你们主要的市场竞争对手有哪些,能否列举3个?”来自评委郭羽的提问,让书画艺术品电子商务创业团队稍感意外,略有所思,团队代表说出了几个机构的名字,但在郭羽看来,这几个机构和该团队的业务定位完全不一样。
在展示环节,很多团队一开始都会介绍市场调研情况。评委们在答辩时,问得最多的也大多集中于此。诸如“在众多创业孵化平台中,你们的优势在哪里?”“人人网等类似企业发展式微,你们为什么还选择校园平台这个领域?”
考察创业团队对相关行业的熟悉程度及自身竞争优势等问题被评委们频频发问。而创业团队的应答则不尽相同:有的坦然应对;有的在评委们的一再追问下,侃侃对答;也有的团队答非所问,草草收场。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看大学生创业项目,专业性是一个重要的评价维度。”郭羽说,作为投资人,平时我们虽然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但有些学生创业团队存在一个“通病”——创业伊始就试图要搭建一个大而全、面向全产业链的大平台。其实,在今天各个业态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创业项目是否有前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关注学生对行业、市场的了解程度,“我建议创业的学生一定要细分市场,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开始做起,否则辛苦设计的创业项目就像沙滩上的塔,根基始终不牢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