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

贾汪:全面建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创新实验区

http://www.kab.org.cn 2016-07-29 12:55

来源:徐州日报

    前言

    中国共产党贾汪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于7月26日胜利召开。这是在全区上下奋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市委对贾汪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强区”不动摇,三步并作一步走,争当全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排头兵,争当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创新实验区而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郑薇

    过去5年:砥砺前行 步履坚实

    贾汪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其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5年来,贾汪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与贾汪实际紧密结合,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担当尽责、奋发作为,全面完成了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创造了贾汪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期”。

    ——在争先进位的道路上奋进奋斗,创造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5.79亿元增加到260.54亿元,人均GDP由3.11万元增加到6.1万元(接近1万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1.92倍和1.96倍,基本实现5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7.27亿元增加到20.51亿元,是2010年的2.82倍;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19.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1.23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07倍和1.84倍。经济总量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产业强区的道路上稳扎稳打,创造了经济发展质量最优的时期。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强区”战略,创新思路提升载体平台,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精准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全区上下把精力和重心集中到产业发展上来,形成了强产业、抓项目的浓厚氛围,经济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9家,应税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8家,2015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213.7亿元。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多管齐下,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8.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30.25亿元、较2010年提高91.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8亿元,占比达33%、较201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1.6%,累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实施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13个。重大产业项目5年累计完成投资454亿元,徐工履带底盘、中电投风电、恩华药业、东兴能源LNG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冶金煤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磷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逐步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徐贾新型工业化走廊上升为市级战略,徐贾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徐州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园建设全面展开;加快推进双楼物流园区建设,徐州保税物流中心成功通过国家四部委评审验收,启动临港新城建设,“枢纽徐州、物流天下”品牌效益日益增强;

    推进功能片区化发展,打造潘安新城,连接徐贾的重要城镇组团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应税销售收入达74.04亿元,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建成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1个,累计接待游客11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2.31亿元,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功举办2016江苏乡村旅游节。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形成了以农谷大道现代农业走廊为示范、多种特色基地互动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在城乡统筹的道路上群策群力,创造了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5年累计完成投资338.28亿元,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重点工程259项,成功实现“3年大变样”目标。彻底颠覆了贾汪传统煤城形象,打造出“山水生态城、休闲度假区、徐州后花园、城市副中心”的新姿态。城市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9.46平方公里,较2010年扩大了1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4.9%,徐州副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奠定了贾汪未来城市发展的风貌和基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累计改造棚户区237.4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1个小区、13445套、183.52万平方米,惠及群众5万余人。推进城市管理改革创新,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超预期完成工作目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5年任务4年完成,在全市率先建成全省领先的覆盖城乡的市场保洁体系。全力弥补生态欠账,实施潘安湖治理、凤鸣海改造、督公湖扩湖和锦凤溪、玉龙湾、凤凰泉等水系贯通工程;深入实施“二次进军荒山”和城乡绿化造林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2.17%、42.05%,森林覆盖率由全市末位跻身前列。建成省级生态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被评为“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成为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全面小康道路上倾力倾为,创造了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围绕民生热点问题,5年累计投资84.3亿元,完成27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778元、14371元,是2010年的1.65倍和1.7倍。城乡就业稳步扩大,累计新增城镇人员就业3.42万人,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84万人。社会保障水平和精准扶贫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大幅增长,创新“社会主义大家庭”精准帮扶模式,圆满完成省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事业稳步提升,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平安贾汪”、“法治贾汪”建设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全面完成,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政法队伍满意率大幅提升,法治满意度连续5年位居全市前列,被评为省法治区创建先进单位。创新“乡贤调解”模式,社区矫正工作获得国家司法部充分肯定,推行“阳光信访”,社会大局长期保持和谐稳定。

    ——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创造了发展活力最强的时期。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瓶颈制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6张清单”,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大力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简化行政审批前置事项,承诺办理时限总体压缩50%。卫生计生和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设置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同时,探索街道行政管理扁平化、公共服务中心化改革,实施拆违控违机制、城管综合执法等重点事项改革,打造了一批特色改革案例。

    ——在党的建设道路上从严从实,创造了党风政风最好的时期。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内教育扎实开展。圆满完成镇级党委换届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推动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在全市率先开展区级巡察工作。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在全市率先开展预防“新衙门作风”专项整治活动,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劲足、风正,培育和形成了“肯吃苦、重实干、不服输、争一流”的“新贾汪精神”。

    经过5年艰苦奋斗,一个自强不息、务实拼搏的贾汪,一个开放自信、和谐文明的贾汪,一个日新月异、生机盎然的贾汪,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5年:

    乘势而上 勇攀新高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攻坚时期,贾汪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机遇:国家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和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徐贾新型工业化走廊”上升为市级战略,对“潘安新城”和“临港新城”建设给予肯定和支持。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将为贾汪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未来5年,贾汪将以更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以更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全力打造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产业增长极、徐州双向开放主阵地、徐州副中心城市和徐州城区生态屏障,争当全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排头兵,争当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头兵,全面建成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创新实验区。

    围绕“一个主题”,走出“六条新路”。

    围绕“跨越发展”主题。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抢抓中央和省、市政策机遇,站高一步、想深一步、看远一步,三步并作一步走,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拓展双向开放新空间,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实现贾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与市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人均GDP突破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提前实现翻番。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徐州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走出“六条新路”:

    更加突出产业强区,走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全国同类地区探路先行。

    更加突出双向开放,走出苏北县区跨越崛起的新路。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全面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加快推进徐州综合保税中心和大吴“临港新城”建设,持续扩大“枢纽徐州、物流天下”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全市双向开放主阵地。

    更加突出产城融合,走出徐州副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路。围绕“一主两副”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徐州工业园区、双楼物流园区、潘安湖科技产业园区、贾汪工业园区、贾汪第一工业园区、凤鸣海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八大平台”建设,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城乡统筹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建设更高水平的徐州副中心城市。

    更加突出改革创新,走出百年煤城创先争优的新路。以建设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创新示范区为龙头,重点抓好综合执法、简政放权、城乡一体试点等重点改革任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切实发挥科技、人才对推动发展的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构建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山水贾汪持续发展的新路。青山绿水是贾汪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未来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要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彰显“山水贾汪”生态魅力,建成国家生态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后发地区和谐发展的新路。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大民生投入,兴办民生实事,推广“社会主义大家庭”精准扶贫模式,促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贾汪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幸福、更加体面尊严。

    加快打造产业经济增长极——

    建设徐州最具活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企业 平台 人才 载体 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努力打造苏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省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建设徐州最具优势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落实设备贴息、增值税抵扣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强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生态化技术改造,推动冶金、煤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顶端发展,实现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双提升”。积极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型乘用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机器换人”,建设“智能车间”。

    建设徐州最具特色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两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两大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养老、平台经济两大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服务型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构建优势凸显、功能强大、深度融合的“222”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加快构筑开放开发新格局——

    突出招大引强,培育发展动能。紧盯境内外产业高地和优质项目、资金、技术集聚区,围绕与贾汪产业紧密相联的国内500强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重点企业招商信息数据库,把握企业动态,梳理招商信息,提升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围绕重点产业全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壮链,以煤化工、家具、装配式住宅结构、新能源汽车配套件为重点,着力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高端项目和生产服务型业态,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项目。

    推进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积极构建“洽谈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每年排定50个左右区级重大产业项目集中攻坚。强化项目推进力度,深入落实“家家到,月月看”项目集中观摩、区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包挂重点项目、“一事一议”等项目推进机制,破解资金、土地、用工、供电等要素制约,实现项目建设无障碍、快推进、早达效。着力构建“亲、清”的政企关系,“一企一策”提供全过程、精细化、保姆式服务。

    扩大双向开放,增创发展优势。强化徐州双向开放主阵地建设,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双向开放新格局。加大对企业“走出去”引导支持力度,鼓励金彭车业等重点企业建设产业平台,引导冶金、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深入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拓展合作领域,优化合作模式,功能互动、政策共享。坚持“跨河联动”,双楼物流园区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综合保税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做强产业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强化重点功能平台的要素、产业、项目整合优势,提高创新、服务、辐射能力。抓好三大平台建设:一是徐州工业园区。持续优化其空间格局和路网布局,聚焦装备制造、家具、装配式住宅结构、新材料、新能源乘用车等重点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争创全区贡献最大、支撑最强,全市质态最优、进位最快的国家级开发区,建成省级高新区。二是双楼物流园区。持续打造“枢纽徐州、物流天下”品牌,以枢纽优势催生物流优势,以物流优势加速产业集聚,促进产业与物流深度联动、融合发展,实现“公铁水”无缝联运,建成集物流配送、加工服务、保税物流、商贸、仓储、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化综合保税区。三是潘安湖科技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档次产业,重点突破电子资讯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保产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科技产业,加快配套完善医疗、养老、商业、教育、休闲等现代城市服务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全力建设徐州副中心城市。围绕贾汪主城区和潘安生态新城、大吴临港新城“一主两副”格局,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大力实施提升老城区、繁荣新城区、改造棚户区“三区联动”,推进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开发与改造,努力建设海绵城市。发展繁荣城区经济,重点突破平台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街区经济等新兴业态,构建以服务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创新城乡环卫保洁、绿化管养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和全覆盖。

    协调推进特色镇域板块建设。坚持功能片区化、特色化发展,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新格局,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特色名镇。现代农业板块:紫庄镇依托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优势,加快推进农谷大道现代农业走廊建设,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和农业旅游名镇;塔山镇强化镇区功能建设,做优做美镇区环境,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谷大道中间地带的现代农业集聚区和省级农产品集中区;耿集办事处以建设全省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目标,发挥特色小城镇优势,持续打造水美乡镇;汴塘镇持续打造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更大力度推进精准扶贫,更高水平建设“两省三县”边界中心镇。新型工业板块:青山泉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与徐州工业园区融合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平台,争做全市经济第一镇和苏北工业发展领头羊;江庄镇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项目集聚平台作用,打造煤化工、钢铁、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综合实力一流的经济强镇、主导产业鲜明的工业重镇,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徐州工业园区更加突出全区产业经济发展主阵地和主引擎作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创业创新方面争当领头雁,建成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大吴街道主动融入徐州工业园区和双楼物流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临港新城,建成以港兴产、以产带城、产城融合、港产城互动的十万人口规模临港新市镇。城市经济板块:老矿街道加快老城空间梳理,坚定不移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持续推进老城西部片区开发,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繁荣壮大中心商务区商贸服务业,打造精细、宜居的老城区;大泉街道全力推进新城开发建设,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 ”、“养老 ”、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填补新城区商贸服务、商务休闲、观光旅游功能。文化旅游板块:潘安湖风景区、大洞山风景区、督公湖风景区和凤鸣海风景区完善景区功能性项目,提升景区运营管理水平,集聚景区人气商气,高标准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持续打造徐州城区生态屏障。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模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污染治理设施提升改造,进一步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造绿增绿、净水美水,努力实现山、水、城无缝衔接,保护好贾汪的青山绿水,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

    改革是赢得竞争的动力源,是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必须破解影响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干在改革的第一线,心无旁骛谋改革,集中力量抓改革,以重大改革事项为牵引,撬动面上改革,让贾汪的改革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

    着力抓好四项改革:抓好“一地一策”改革试点,围绕市“一地一策”改革布局,加快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全国同类地区产业转型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抓好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抓好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抓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主体、整合职能、聚合力量、融合机制,强化执法力量、扩大执法范围,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加快建设幸福和谐贾汪——

    推进富民增收,增强群众获得感。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推广“社会主义大家庭”模式,确保全区3.3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实现“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

    完善公共服务,增强群众幸福感。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20年,区人民医院建成三级综合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建成二级综合医院。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医养融合发展步伐。全面开展“教育学南通”,持续深化与江苏师大、徐州幼教集团、海安教育的合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步伐,打造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推进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强化社会治理,增强群众安全感。深化“平安贾汪”建设,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综治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全面推广“乡贤调解”等纠纷排查化解创新举措,畅通群众诉求通道,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分级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依法强化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结语◆

    回首来时路,勤劳拼搏、创新务实的贾汪人民,用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韧劲换来了辉煌的5年、巨变的5年;展望正前方,信心百倍、豪情万丈的贾汪人民,将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以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锐气,不断攻坚克难,持续超越跨越,创造奇迹、刷新辉煌,书写更加瑰丽宏伟、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责任编辑:于璧嘉】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或在视频窗口中有“中青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KAB公告更多
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介绍

KAB创业教育项目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核心内容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详细>>

KAB培训课程介绍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是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的成果之一。该课程力图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该课程教学用书包含讲师用书、学生用书和商业游戏,适合高校各学科学生学习……详细>>

创业故事 更多

西北最大众创空间西安建成

西北最大的众创空间——西安创新设计中心今日正式建成投用。详细>>

青年创业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