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岁末之交,新局伊始。
步入下一个五年规划,《南方日报·中山观察》也迎来第九个年头。作为这座城市成长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观察者,《南方日报·中山观察》与这座伟人故里一道,同样经历了转型、创新、求变的2015年。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一度在珠三角表现得最为活跃的经济模式再度引起关注,与这种模式密切相关的一个名词“专业镇”,频频出现在有关经济转型、模式创新的发展论述中。与“一镇一品”的内涵不同,时经三十余年再论中山专业镇经济,已经转向对原有资源调配方式的反思。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新经济语境的背景下,发展新型专业镇的口号应运而生,成为中山市2015年年初最重要的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宣言。
而发展新兴专业镇的关键词,中山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山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该市明确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中山新一轮发展的核心战略,并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通过连续召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会议、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全市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推进大会、全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现场会、贯彻落实广东省智能制造2025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会议,回答了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的关键问题。
作为参与其中的见证者,《南方日报·中山观察》也亲历部门、企业、基层的创新现场,为中山的创新驱动发展鼓与呼;另一方面,在新的发展格局开启之际,《南方日报·中山观察》也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中山的更为具化的部署行动给予关注并提出思考:在创新驱动成为举国上下的共性命题之时,中山如何于其中找到个性化的创新基因?在下一个改革发展时间轴内,中山又如何找到新常态下的发展远见?
在近几年的发展调整中,中山在城市定位方面有些模糊,尽管也确立了工业强市、宜居之城等发展路径,但在统领整体发展、突出个性发展的表述上,中山仍需要更具个性化、更强有力的发声。反观其他城市,在各种新经济概念盛行的年代,广州找到了“三个枢纽”和“三中心一体系”的定位,志在争夺世界级的客流与物流中心雄心展露无遗;深圳以高质量的发展成为创新驱动的样板,国际媒体以“全球硬件的新首都”对其转型路径进行描述;同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东莞,前者努力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爬升,后者则提出“外贸转型”的方向,向设计研发转变,在机器人应用方面全力以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