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程盟超
支持留学生影视作品的人变多了
姜滢不否认,身处异国他乡创业困难不少,“正因为美国的好创意太多,所以大家普遍缺乏资金和资源,拿钱比国内还难”。
更深层的难题在于心理认同。台湾女孩叶凌卉不止一次因为亚洲面孔而受到质疑,她感觉,对方也并非怀有恶意,只是一种天然的陌生感以及理所当然的印象,“你们做东西是不是应该更便宜点啊”。
高远将这些情况总结为“断层”:留学生们缺少海外资源,又对国内的环境和人脉比较生疏。ILP公司已开始有系统地将留学生优秀作品推介到优酷等平台和一些电影艺术节上。金钱问题也随着口碑的提升而改观,“大部分学生团队制作的花销也就几十万元,愿意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何帆觉得,虽然在海外呆久了会在参与华语制作时“多花点时间找感觉”,但欧美环境的优势依旧明显。他觉得目前美国有两点经验值得学习:一是电影从业人员的态度极度纯粹,少有追逐名利的心理;第二是职业细分程度很高,专业人做专业事。
“其实导演中心制不意味导演高人一等。许多工作者一辈子坚持做副导演、器械师甚至场记,会在剧组里得到更多尊敬。有了沉稳和坚守,才能制作出经典的作品。”何帆说。
姜滢也感觉,好环境让学创作的年轻人收获更多。她感受最深的是国外高超的创作思维,“许多普通学生的年度作业都让我惊叹,构思和结构都让我无法企及”。规范化也值得学习,她考察发现,西方片场每个细节都有精细制度,“一天12小时的规定拍摄时间绝不会大幅超时”。
年轻的影视创业者获得了迅速成长。姜滢认为自己能从门外汉迅速变成制片人,甚至逐渐执导影片,正是依赖这种开放包容、专业却不设门槛的实践环境。何帆则觉得,在好的环境里能接触更优秀的合作伙伴,收获难得的经历,这是创作者十分重要的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