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会活动二:2013年度创业教育报告发布 ->> 正文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发布2013年度创业教育报告

http://www.kab.org.cn 2014-05-02 23:29

来源:中青在线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发布2012年度创业教育报告

  尊敬的李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上午受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家华老师的委托,和大家分享本年度的调研报告,报告之前分享一下今天上午听完会的感觉,做KAB创业教育今年差不多十年,这次会让我很振奋,也很激动,我们所提到的创业教育基本发展方向和策略,我从一个基层工作者来讲,我觉得领导们的讲法都很专业,符合学术的本质。家华老师提到向儿童学习求真,向学者学习求是,振邦书记补充向企业家学习求实,也许这几方面的结合是KAB升级版当中让我特别振奋的。四个衔接当中,特别感兴趣的是MOOCs对KAB升级版的影响,在今天调研当中会有。

  回顾一下为什么做这样一个调研,来龙去脉,2012年10月份,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院长,让我过去分享交流,他提到三次创业浪潮的启发,三次创业浪潮是中国的历史,代表中国过去创业的不同类型,接下来就讲有三次浪潮开始于80年代第一次,90年代第二次,20世纪初第三次,按照十年政府一个换届,五年一届,一般当两年,第四次浪潮有没有?三次浪潮有不同的创业群体,所体现的创业动机、成长的愿望依据的资源类型、创业的行业是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但不同的特征之后带来的共同规律就是一个国家创业潮的兴起与下面几个因素高度相关:

  第一,就业的压力。

  第二,市场的半径,市场在经济配制资源当中的一种作用程度。

  第三,主要以经济周期衰退到复苏这个阶段高度相关。

  基于这样一点,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到现在已经是下行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很突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历史的逻辑告诉我们,第四次创业浪潮的到来是必然的,但是第四次创业浪潮跟前三次相比,第一次我们认为更多是生存推动,第二次更多认为是关系来驱动,以官员下海。第三次认为中国是一个机会拉动。北京有一个很高端的一个跨界交流创业的群体,是中美的差距,互联网缩短了我们距离,中美的博弈让我们处在了同一创业的起点上,今天的创业更多是创新驱动。基于这样一点,我当时就在思考,后面正赶上一个机会,科技部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我们主动的说能不能做一个调研来制成KAB项目创业教育研究版的升级,这是研究的一个报告为什么要做。

  我们想通过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这些积极的选手,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工作的问题和前三次有哪些不一样,我们开始了十个问题的研究,我们的样本是来自于科技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网络收集,有一个评估网,我一个同事做中国经济学最专业的一个社交网站,收集的样本是740份,目前来讲我看到的文献,搞创新创业技术创业起家的还没有这么大样本的研究,本报告涉及问题太多了,当时83个问题,计算机出了某些问题,有些样本流失100多份,有些结果汇报给大家。

  第一谁在创业,创新创业谁在干,为什么要创。靠什么创,和谁一起创,创办什么,企业存在的因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困难,困难当中有三个特别突出的,不管是初始阶段,还是后面的成长阶段,就是融资难、人才难、管理难,我们也对创业做了一个大面积的调查,印证创业者的效应。

  下面具体分析,第一张图告诉我们,创新创业主体是男性,女性比较少,填问卷看到的是如此,数据也是如此。学历,前一段时间中青院做了一个论坛,创业教育青年创业,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对外贸易大学的教授李双安(音)发表了一个中国创业的人群正好是小学、初中学历,从今天看的是完全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专科以上学历基本占到94%,本科到博士学历越来越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也许今天的创业跟大学生高度相关的,在我看来是不可逆的。创业前的职业,这些人以前干什么的,从这个当中可以看到企业雇员是绝对的主体,第二个主体是事业单位的职员,分享一下为啥,企业雇员的行业经验很多,还带来行业的人脉,这在创业当中相当于知识、技能、特质更为切入创业的两个基本点,可以想的很大,你开始是很小,开始的切入点跟行业经验、跟行业中的人脉高度相关,印证了创业当中的原理。我们要反思一个问题,政府公务员创新创业的1.89%,从反向说公务员没必要创业,也许日子过得特别安稳,还有一点目前考公务员人数很多,大学生很多,启发什么思考,我们选择了公务员,公务员这条路在我们看起来是一个往前走的路,很少有转型的路,这条路对吗,这条路径本身带来的大学生创业生涯有哪些教育的影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

  我们总结一下性别男性超越女性,学历专科以上90%,职业经验基本都具有职业经验,有职业经验,是观察到的一个结果,绝对不能把它分析问题的原因,只有有职业经验才可能具备理性创业更大的空间,这样的话大学生在校的基本没有,如果不考察中国和美国实际情况,请问今天我们所能想到的这几个创业美国大家们有几个是工作好几年才创业成功的,大家思考毕业即创业,成就了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但是在中国环境当中,却很难见的。这些人创新创业为啥来,他们属于主动创业的类型,生存创业边缘群体部分不是,所以机会导向,看到一个市场机会,把创业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点体现的非常重要,从以前的创业当中,这个很少,后面有一个支撑,创业前、创业后,创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财富没有去衡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成就感的导向,创业后高于创业前,这样创新者创业者把创业看成一种生活方式。

  创业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力储备、机会窗和有利的外部环境,机会窗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切入比较合适,切入太早成为先烈,切入太晚没有你的市场,所以这个时间点的判断是一个很精准的,不是一般没有经验的人能判断得到的。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什么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什么能促成创业决定,因为环境和创业者个人的互动是产生的创业机会,产生的创意,这才是有利的环境当中。创业对个人的幸福感无怨无悔,创业对创新者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对终身创业者来讲可能会连续创业,或者创业转型路径,做创业家,做投资家,基本上他们的路径,有利于扩展资本市场,这个良性的路径和美国70年代到80年代、90年代创业原理是一致的。

  靠什么来创业?有几个指标,身体素质很重要,财商、心态、沟通、危机、适应学习能力,后面一项由于变化太快这个世界,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告诉我们适应和学习能力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但是谁具有学习能力呢?毫无疑问,因为你有良好的习惯,因为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储备,还有良好的学习,一定有机会。

  商业优秀最主要的指标是商业意识,第一位的是核心技术,这个指标证明他们是对的吗?有些学者没调研,从创业学者100多人调研,看看学者们是不是认为技术创业者最核心的商业优势就是技术,也许是站在技术之上呢,告诉我们不懂商业的时候,技术显得不是那么有用,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从生活服务型的创业开始,然后用技术进行改变,比如今天的马云、京东,包括腾讯,都是社交网络,就是从生活起。核心技术代表的是一个结果,但不能作为一个原因。反过来讲究竟什么是核心的商业优势?这一点,整合资源能力和商业眼光,经验获取途径,这些人创业经验来自哪,两个最主要的:一是特定行业的工作学习,二是摸索当中学习。这两个代表了84.8%。学校创业大赛不是很多,解读这个指标也要特别审慎,可以从正向的解读,那是创业教育教不出创业者,但问题是你犯了前提条件错误,因为这帮创业者在他们上学的时候基本没有创业教育,创业计划大赛仍然是精英或者主要活动分子的一个展示舞台。反过来讲今天开展创业教育,他们看到的是行业经验,看到的是摸索当中学习,在座的各位同行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对商业了解多少,我们对某一个特定行业,甚至某些行业了解多少,如果你不了解,我判断指标就很简单,你都看了几本,比如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看了几本,在当今了解商业生活的那种比较适时的刊物就是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不了解这些,创业教育的升级版,我个人认为问题很大,一定会被嗤之以鼻的说创业者是教不出来的,你们这帮人怎么可能教出来呢,一定是这样一个想法。

  这是靠什么创业,总结一下,靠创业者禀赋,最核心的是商业技能,商业技能最核心的是商业资源的筹集能力、商业眼光,但是这些获取的途径、传统的渠道做中学、学中干,特定行业获取,但是通过教育获取的话,也许弥补的手段就向实践者学习,这样子可能会提升我们创业教育转换成创业者的概率、成功率,这个必须要务实一点,不是教育所启发的,你可以干公务员,那是广义上的。

  和谁来创业呢?我们有一个指标,大家看前三次和前两次创业典型的一般跟家人和朋友,基于一个忠诚可靠、合作伙伴,这边调研的时候发现一半一半,跟家人创业,跟合作伙伴创业,这是一个新变化。第二个新变化,合作伙伴变成了更主要是一个技能互补,从这张图中家人、朋友担当的角色可以看到这一点,没有选择家人朋友的,和合伙人的满意度非常高,89-90%满意合伙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择家人做创业也需要反思本身的决策和定位,不能一棍子打死,创业者少一点家人,家的味道浓一点,但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思考。另外一个合伙人比较满意,基于大家对很多问题有共识,在商言商,在商谈利、谈股份,可能大家觉得不是问题,合作起来共识上没有问题,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满意的程度。

  创造什么样的企业?84%是有限责任公司,这也符合情况,合伙的个人独资,我们国内法律和社会公信力很少选择这两种方式,家人是否参与创业,上面的来源部分,这个来源部分,爱好兴趣占到了16%左右,印证了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市场的调研、技能和经验印证了创业动机当中的特点、行业学习、经验积累,市场调研满足市场机会这个需要是一致的。上面的转换数,创业是不是一次就搞成功呢?一次或两次大部分做了三年的企业,存活期度过的企业,我们可以看到换两个项目占38%,三个四个逐渐减少,一个两个是做主流,因此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对某部分来讲适当的转型做什么项目我们认为是合理的,比如大学生创业刚开始做一个小卖铺,大家看不起的一个生存方式创业,但他最主要目标是积累创业资金,知道自己未来方向,但现在最缺什么资源,难道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过度式思维,所以我们不能用创业的起点去衡量他创业的终点。同样,我们可能鼓励那种把创业终点要看得很大,美国老讲哈佛和清华最主要区别是什么,前两天专门有人讲跟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对话组织这么一个活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哈佛的人常常在改变世界,我们这边的首先改变自身。

  企业所处的行业,问卷收集的不太合理,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占36%,表明我对目前创新行业的把握不是很准的,按照以前行业判断,信息传输和资源服务,以前觉得十几个行业,现在国家正好有一个创新城市,当年的温家宝总理,可能用那几个国家支柱的重点产业来把握这个产业方向更好了,调研之后发现错误就完蛋了,收集调研问卷的时候专业性太重要了,因为后面很多数据根本不可能再重而获得。

  注册资本,为什么我们看到了50万-100万以上占50%以上呢,20-50万占90%多,这种创业启动资金很大,大家提出一个思考,目前注册资本的变化,一定程度可能在初始资金筹集的时候降低了困难,但本身要做成一个创新创业时候,要求实力资本并不是减少的。

  创业成败因素,我们根据商业模式,为什么用商业模式理论呢?因为商业模式告诉我们可持续赚钱,可持续性在哪?他们看来最好应该是项目要好,团队要得力,政府创业环境,这几个指标看的比较重一点,有没有失败的?失败的人占35%,失败过后他们的总结失败因素中有哪些?认为准备不充分、市场前景黯淡,这两个问题刚开始设计不应该放在一起,因为反映程度是不一样的,占了22%,资源有限,难以坚持,占的最高。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创业团队的纷争占到了17%,刚才说合伙人的满意程度,创业的时候满意程度挺高的,最后失败的人团队纷争达到17%,开始大家都很好,后面为什么创业反而生存下来纷争就多了,是不是跟管理、制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这印证了技术创业者为技术论忽略管理所带来的后期代价。

  经营初期有哪些困难,初期的困难和运营过程当中困难相同的点,首位仍然是市场的融资,第二位是人才的短缺,人才少,第三位是市场,还有一部分是内部管理,初创阶段把产品和技术的瓶颈占9.15%,大家可以共同归纳刚才提到的三大困难,第一困难是融资困难,创新创业后面的成长跟资本市场高度相关,还有一个困难是人才困难,可是目前已经发现中国好像不是那么缺人才,大学生相对过剩导致就业的困难,这里面哪出了问题,结论部分给大家启发一些思考。融资环境是不太好的,打4分以上占30%,后面基本上都感觉到不是很好,银行贷款的程序、风投、扶持基金都进行了调研者的考察,因为他们更看中的资源筹集渠道来自于风险投资、挑战杯的银行贷款也是蛮多的,这是一个部分。

  人才难在哪个地方,文化层次低的很少,9.65%,我们没有做交叉分析,员工层次比较低的这些人,假如进入的行业相对于技术含量不太高,创新意识不是很强的,完全可以拿掉,因为不属于创新创业主流。更多是执行力比较差,反映了现在大学生是这个样子。企业归属感不是很强,这是两方的问题,应该是激励机制和惩奖机制的问题。团队的合作能力很差,这是三个主要方面。大学生员工看中什么,刚开始假定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最主要的核心人才,不管作为创业者,还是作为员工,老板的想法就是这样子,发展前景第一位,第二位平台带来独立感,工资水平反而是其次的。我们在反思大学生工作水平低吧,我相信不是,是因为在目前外界压力下大学生要高工资要不上去,所以第三个问题之后,给大学生工资是什么样,要不上去跟农民工一样吗?不,他们回答的是基本持平,45%,同样从学生探讨上,跟大学生持平工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也许在经济学早就解释过,不给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同期的,一般情况下要费很大的监督成本去监督大学生,可是他们的创业是在他脑袋当中,他干活的动机、动力和程度根本跟老板没什么关系,不像那种特别量化的,一定给这帮人是效率工资高于同期的,让他感觉失去工作、失去人力、更去更高的机会成本。费用高的不多,2.7%,资源有限,活下来不容易,另外一点工资不高,小米招人的三种模式,第一种要钱的,我给你跨国公司的同期价格,我把你挖过来。第二不看中钱的,看中公司发展前景,两种模式1/3工资+1/3期权,2/3工资+1/3期权,招来最能干的各个方面的人,这种模式在创新企业当中也许值得借鉴,毕竟小米具有工作经验的人短暂时间成长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

  劳动力市场,这是我特别强调的,大家不太关注,劳动力本身跟教育有关,但是跟劳动力市场也高度相关,如果我们在《创新的困境》这本书的作者原思想再挖掘一下,他还跟创新者所做的产品高度相关,因为产品不好,也不可能反过来给劳动者很好的待遇,人职匹配就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就是配制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市场第一个制度性的分工,做学者的基本学者这条线走到黑,是不是已经没有动力,评完教授干什么,外部动力已经不足,剩下自己内心。跨界,教育部砍掉学科,强调专业,就是基于跨界背景,我们商圈到政府圈有吗,商圈到学术圈,学术圈到商圈有吗,请问创业环境的制度背景都跟政府有关吗?创业者的培养不跟老师有关吗,这几个圈,我们没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太厉害,而且这种分割有些是市场分割,解决不了,更多是制度性的分割。比如老师要到企业里做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那部分报酬怎么计,学校的激励机制很大不一样。劳动力市场目前的制度分割站在一个跨界的背景下,目前趋势下,也许值得考虑的因素太多,如果这种跨界实现不了,我们怎么说苹果做成产品好像颠覆了几个行业,很难做到。

  制度化的组织培训,员工素质不是很高,制度化的培训基本都做了,内部培训占的很多,外部培训占的比较少,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是他们的一个方式,创业教育,调研了一下,这部分人大部分30多岁以上,基本上没接受过在学校本科创业教育,目前42%感觉还可以,大部分人认为一般,6分以下的水平,这个评价可以研究出很多问题,创业教育怎么做。

  内部管理,对技术创业者来讲特别看中技术,管理不是那么强调,但是管理在后面的发力常常比技术厉害,成长、成熟的阶段,我们看到这些创新者对管理主要的环节当中没有一个特别强调的,每个人问题不太一样,这是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这些问题提完之后,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也可以看成是原因,有些是结果,如果看成是结果,站在今天就是起点,未来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看成是不可逆的,也许这个起点可以延续到终点,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结论,有几个启发思考:

  一是创新驱动型创业已经不可逆,这个不可逆不是因为国际,更主要因为是中国转型升级发展背景,市场配制资源最基础决定作用不可逆。

  二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可逆,这个下行压力不叫下行必然趋势,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要还是保持7点多,持续十年的增长,全世界要为之恐慌,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强劲,资源会赶不上。

  三是目前来做创新创业中国已经具备条件,700多万大学毕业生,30%初次就业率很难成功,本身是一笔可贵的就业压力转变成创业红利的储蓄资源,关键怎么来挖。比如大学生就业压力,跟农民工工资看齐,聪明老板给农民工发的高一点,他觉得你把他当人看,跟国际一对比,大学生工资会持续十几年,因为目前大学毛入学率还是停留在30%的水平,换句话说高等教育普及化任重道远,这十几年时间持续对企业有什么好处,稳定的预期、成本的低压力,招一批优秀的人要的钱那么低,国际竞争优势不出来了吗,不管什么企业,初始阶段拼的很多是成本节约的优势,因为市场开发的优势需要借助很多,但成本是你能控制的因素是比较多的,这个优势在中国要利用好这个储备资源,会给我们创新创业持续的空间,创新创业的是一定的。

  大学生都是这个学院的,创业成功率毕业生在校的很低,咋办呢,引申出一个问题,大学生越走越窄的,甚至越走越倒霉的一些行业走,有没有可能往这个方向走,这个方向就涉及到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我们认为教育市场、产品市场或者商人市场、政治家市场还是其他市场,应该是跨界的,以前靠制度来解决很难,今天技术已经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制度解决不了的时候,生产力能解决问题,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个判断,今天很多的改革是技术解决的,技术倒逼着生产关系的改革,MOOCs就是如此。

  MOOCs带来创业教育的思考,这个话题多说两句,2010年和李老师探讨这个,正好这四年持续给他们做社会创业教育培训,主要是看中这个理念,MOOCs带来了什么,带来高校老师的分层化或者高等教育不再是低效率运行,高校老师配制资源方式发生彻底改变,让专注于教学教改研究的老师从激励机制上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因为可汗学院提供了让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来讲课,让全世界不同进步的学生享受最优质的资源,这个理想逐渐变成现实,启动了今天美国的MOOCs改革。但是要反思,有些老师凭什么要上这个课题,教授都到哪了,到本课堂,以前没有,今天会。我们将要一起创业,包括我个人接触O2O这种模式,创业基础为课堂,我个人认为教这门课专注于教学、教改研究,以前不大看中,一定会有很强的激励机制在里面。这种激励机制回归市场,通俗一点就是名和利,当名和利,如果这两者相结合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明确方向激励,我不知道最优秀的老师凭什么把资源从科研方向配制在教学教改方向,如果不从科研方向变成教学教改方向,请问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怎么培养。这是我特别看中MOOCs,针对教育改革带来反思最大阻力是现有体制中会让很多老师感觉到工作饭碗受到一定威胁,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你不当老师,说不定另外一条道路选择是更好的,你没有尝试。

  支持创业环境部分,这个环境指标特别多,我只想说这次调研基本问题表明,创业环境基本处在3.5分左右,创新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评价,创新者看中的是技术专利,关于专利方面的技术法律满意程度最不高的,分享一下美国当年能够在90年代中互联网思维把专利商品上升为WTO的国际规则专业世界保护成为必然,前两天去世的一个学者说中国人都是盗版贩子,在座老师们也许都一定程度参与这种活动。这种制度出来的时候,一定会鼓励创新创业,否则马云所讲的创新不死,创业者死,但是他针对的是既得利益对他们的掠夺,而我们针对的是学术的盗版或者其他专利盗版,一定会成本低。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没有很细的思考,只是抛出一些疑问,我相信整理完之后把后期报告主要观点给大家贡献,谢谢各位老师。

 

【责任编辑:赵小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或在视频窗口中有“中青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KAB公告更多
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介绍

KAB创业教育项目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核心内容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详细>>

KAB培训课程介绍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是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的成果之一。该课程力图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该课程教学用书包含讲师用书、学生用书和商业游戏,适合高校各学科学生学习……详细>>

创业故事 更多

卢川:杨帆KAB,共铸创业梦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也是一名年轻的创业者……详细>>

青年创业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