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创业力
创业力决定着大学生是否创业、以及创业成功与否。它是由大学生和创业教育环境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1)大学生主体性。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社会参与的意愿和热情更高,希望能够在激烈角逐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还不够成熟。缺乏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心理准备,偏高的自我评估和社会期望使其在接纳社会规则、获得社会支撑的过程中也受到种种限制。即大学生同时具有创业的优势和局限。
(2)高校创业教育环境。我国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创业相关知识;但虚拟的创业规划、创业游戏、商业计划书等,也仅仅限于“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条件。如果将大学生创业比作人的行走,那么现在高校创业教育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创业力的“瘸腿”现象。
2、构建大学生创业校园实训环境
要解决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性缺陷,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灵活、开放的优势,依托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理论加实训的创业教育环境,使大学生有一个平台可以接触到社会,创业技能得到有效地锻炼。
(1)企业进校园。大学生创业,不单单是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行为,还应将企业请到校园中来,创新校企联盟的机制和形式,利用校企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实训的平台。现在很多高校也将企业家请进高校与大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如“企业家课堂”等,也只是局限于理论层面。笔者所述的企业进校园是指企业以多形式、多渠道的途径进入校园,可以充当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培训者、评估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甚至可以做大学生的“老板”。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企业在项目运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管理、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实操能力。
(2)实训模式构建。实训模式的载体可以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或“创业训练营”、“创业实验室”等组织形式。实训体本身可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运行,可以设立董事会、股东大会、CEO、总经理、财务经理、人事经理等等,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分工协作来推动实训体的管理和发展。高校应当充当服务者的角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上的支持。企业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包括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同时企业可以共享实训体创造出来的成果。而大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会得到更多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实训体本身就是大学生创业的一种尝试,可以说是虚拟的法人。从创立到经营,大学生可以自主制定章程,根据经营需要设立内部机构,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每个人严格履行自己在实训体内部的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企业在对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定期对实训体各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实行定期换岗制度,尽量让每个学生尝试实训体内部的各个角色,使其对企业经营有整体性的把握。高校在做好服务者的同时,还要积极与企业沟通,维护好大学生的权益,实现三者共赢的格局。
实训体还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有益途径。通过企业的融入,大学生在校园实训的环境中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逐步与社会接轨,学会接纳社会规则,懂得如何整合资源获得社会支撑和帮助。总之,通过校园实训的建设,可以不断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从而建立起学习体系――实训体系――评估指导体系――激励体系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与任何形式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64098058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