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青清创 -- >> 媒体报道 -- >> 正文
APP下载

一路奔跑的“张杨”人生

发布时间:2015-10-09 10: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刘晓敏

  顺顺留学CEO张杨

  张杨与妻子在圣地亚哥

  张杨在日本体验美食文化

  “顺顺留学”团队(左三张杨)

  “商场给我现实的此生,还好,你赐我一个诗意的世界”(张杨和妻子、女儿在一起)

  “‘张杨加入顺顺了!’这么一条消息,刷爆了整个留学行业,当天我们就收到了400多份顾问申请。可以说,原来的顺顺具有冲击留学行业的勇气和技术,而张杨给顺顺带来了改变留学行业的决心与实力。”顺顺创始人张都说。

  在告别这个留学“江湖”不久后,张杨又高调地被IDG资本请了回来,解放“身怀绝技的手工艺人”。

  只不过,这次回归不是锦服加身般的从容自在,而是径直跳进互联网泥塘摸爬滚打。凌晨1点到早上6点,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喝咖啡的张杨每天只睡这5个小时。

  眼神明亮,没有黑眼圈,说起话来眼睛嘴巴自然地弯出好看的弧线,身体结实健壮,在公司穿梭时不忘与每一个擦肩的顾问打招呼,声音洪亮但柔和。顺顺CEO,哈佛与清华的双料硕士,留学教育机构“启德”前高管,新东方一代名师,张杨的这些标签是光环也是魔咒。有人捧他是从草根到精英的典范,也有人哄他不过是自吹自擂的江湖骗子。

  顺顺太“张杨”

  工作中的张杨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保持者高效准确的运转。截至目前,在为顺顺留学 “超长待机”的2784个小时里,张杨带领团队成立了12家分公司,平均每8天开一家;申请加入的顾问越来越多,顶级顾问的单月工资最高达到20多万元,比其之前一年的薪酬还要多。

  作为一个留学顾问O2O(线上到线下)平台,顺顺用C2B2C(消费者到企业到消费者)的方式连接顾问与学生其实并无新意:学生在线上挑选顾问,双方在线下见面咨询,签约后的材料制作、网申等工作又回到线上完成。

  但是,顺顺引入分级合伙人制度,取代传统机构的雇佣制;改变利益分配规则,顺顺不从中抽成,顾问得到所有薪酬;不关注顾问签约量,只关心客户满意度。为了解放留学顾问的生产力,身为留学巨头之一的高管走到了曾经事业的对立面,与曾经的自己为敌。

  毫无悬念,顺顺迅速成为留学行业里的众矢之的。成立20多天便遭到五大传统留学机构的联合抵制,谴责其“不道德行为”,顺顺官网遭受留学史上最为惨烈的黑客攻击。

  面对留学行业内“史无前例的团结”,顺顺坚持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留学分级合伙制是行业内的改良,是生产关系的革命。顺顺提供一个宽松便捷地平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温暖的人文环境让顾问更好地服务顾客,更体面地生活,是真正地回归“初心“和“价值”。

  张杨明白,归根结底这是一场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暴力”冲击,“我们特别希望传统机构的管理者们能够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推动经营模式转型的必然性,每个行业都得做好迎接互联网的准备,甚至是自我革命。”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我只在乎做的事对不对”

  在张杨的朋友圈里,他几乎全部转发并认真评论所有顾问加入后所写的“我为什么加入顺顺”以及各分公司成立的消息。在分享长沙分公司成立的链接时,他写道“海伦娜是一个时代的传奇。她一直坚持叫我领导,哪怕我已经离开很久,哪怕很多人早已不理我。我问她:‘我创业后这么多人都骂我是骗子小偷,你为什么还要追随我?’她说,‘领导,我反正就是信任你!这么多年,我知道你的人品。我毫不怀疑,愿意带着团队跟你干!’感谢海伦娜。”

  面对攻击与责难,他已经习惯了自己争议性的存在。从不被老师欣赏的寡欢童年开始,母亲的强势性格和坚定鼓励就让他不顾别人的眼光,野蛮成长。母亲坚持每年带那个被安置在讲台旁边的男孩去看高考红榜,不断地暗示,终有一日“张杨”也能成为红榜上考上清华的那个名字。虽然最终高考并未如愿,但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母亲的强势性格和好胜心让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

  多年商场的战斗经验也让张杨格外理智冷静。信奉“人生不纠结”的他,非常果断,甚至有些“赌性”。看好一个人就毫不怀疑地委以重任,“我看重一个人的感召力、掌控力和服务力,尊重行业一万小时定律,我觉得这人差不多,就赌他,而且大多数都赌对了”。婚姻也是如此—见了三面就结婚,看似感性的背后他有极为理性的思考和逻辑,“对于爱人,我有7条非常清晰的标准,遇到了就绝不能错过”。顺顺三个月内的快速扩张正是得益于此。

  时代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互联网改变留学行业的生产关系以及优化生产工具是必然的,张杨得知顺顺被五大机构联合抵制那一刻起,便知道顺顺触动了多年无人可碰的“行业痛点”。

  信仰,是磨砺出来的

  今年35岁的张杨拥有清华和哈佛双重学历背景,是留学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举止投足十分绅士,不经意也会风轻云淡地说“买两辆好车犒劳自己,但实在忙得没有时间”这些话。

  他没有生在富贾之家,穷,曾经几乎粉碎过张杨小心翼翼积累起的“精英感”。2002年,攥着1000元钱到清华求学的他真切地体验到了生活的差距。学校每个月补助的350元成为张杨生活的救命稻草,而身边同学有的家里却有7套房子;向父母借了一笔“巨款”后,才发现自己本来想买电脑的钱只够买鼠标和键盘;因为出席重要场合穿的太寒碜,导师送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套英式3件套西装。

  穷则思变。本科疯狂的英语学习以及天生的好口才派上了用场,他去新东方打工,一堂课1500元钱,每天上4节课,周末全天上课,寒暑假上课。打工第一年,他穷光蛋变暴发户,挣了60万元;第三年,他在中关村买了一套90万元的小房子,有了去哈佛读书的学费。第一次发工资,他去中关村花了18500元买了当时最贵的一台电脑,换了新手机,也买了新衣服。清华每月的350元补助终于静静地躺在卡面上,数字慢慢地被积累起来。

  他擅长演讲,在15000人的讲座中谈笑自如;他幽默风趣,熟练掌握新东方式的各种励志段子。三年间,他成长为新东方的一代名师,许多女学生写信想要嫁给他,一些男生在信中称他为“启明星”。

  这期间,他仍要正常完成清华的课业、科研任务以及北大法语系的蹭课。导师董关鹏回忆张杨时说,“他不是一个典型的清华人,不太低调,但他有这个资本,因为他特别特别努力。”当时他十分反对张杨学法语,北大法语系也不欢迎这个没教过学费的蹭课生,但张杨仍风雨无阻出现在北大法语系的课堂上,居然还在全国法语专业演讲比赛中拿到了二等奖。

  对于张杨的勤奋和努力,好朋友唐晓芸深有体会。有一次她在广州转机,有5个小时空闲时间,便询问张杨广州有哪些好吃好玩的,结果张杨回她“唐小妹,你知道5个小时可以做多少GMAT考题吗?可以背多少GRE单词吗?平时工作那么忙,难得有5个小时这么大块的空闲时间,你应该多想一想将来的路该怎么走啊!”一直把张杨视为“成长伙伴”的唐晓芸更明白他为什么总是这么励志了—他的每一分钟都容不得虚度。

  “他去创业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就像狮子一定会踏上征途,张杨一定会去征战自己的领地。”在唐晓芸看来,张杨就是这样一个注定会做一些事情的人。

  寻找生命的密度 像狮子踏上征途

  张杨似乎习惯选择那条更艰难的路。26岁,他在哈佛与新东方期权之间,选择哈佛,他朝着新东方总部的logo鞠了三个躬之后放弃了一份足以实现财务自由的工作;27岁,在咨询公司与美国私立中学之间,他选择潜心研究美国基础教育,而这并不是一个哈佛毕业生常见的选择;28岁,在安逸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与未知的国内创业奋斗之间,他选择回国创业,生活回到Hard模式;35岁,在启德集团副总与顺顺CEO之间,他选择顺顺,事业清零,又一次从头开始。

  他也并非没有怀疑过反复挑战生活的意义,也曾在加速的生活中按下过暂停键。女儿的出生,一下子柔软了“工作狂”的世界。看到女儿像小考拉一样抱着自己,张杨毫不怀疑地认为这就是他上辈子的小情人。即使在郊区参加集训到深夜,第二天还要赶第一班飞机去上海,下课后他也要急忙赶回50公里以外的家,只为亲吻一下女儿。

  “商场给我现实的此生,还好,你赐我一个诗意的世界。”张杨高调地晒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加入顺顺之前,他的博客、微博、朋友圈里基本上都塞满了他和爱人、孩子的照片。

  半年以前,他离开启德,带着“告别江湖”的心态携妻女去泰国学厨艺。每天上午跟着师傅买食材和香料,下午操刀实练,把做出的美食拍照传到朋友圈等待着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但是,一下子不被这个社会所需要,甚至连开心还是不开心都分不清楚的时候,张杨觉得不甘心。

  “没有永远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年,这十年我会拼尽全力带给行业一些积极的改变。”张杨把顺顺的诞生视为自己“十年”的开始。他贫穷过,失落过,自负过,迷茫过,孤独过,但正如他博客中对女儿说的“你老爸,一路奔跑,绝不浪费一天时间”。

  (图片均由张杨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
科技园 更多>>
清华x-lab的服务定位是创意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
清控科创愿与您携手、创新、合作、互赢。
启迪之星众创空间,成功创业者的起点。
成为世界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成为连接全球创新的超级孵化器平台。
创业学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