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训练营培训 ->> 正文

杨松同志在2010年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主席暑期训练营上的讲话

http://www.kab.org.cn 2010-07-19 11:10

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 杨松 (摄影 刘向阳)

  首先代表团中央学校部,欢迎大家来到北京,来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KAB创业俱乐部的培训交流活动。创业这个词,本身充满激情,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大学生是最热情,最有创造潜力的群体,投入到创业之中,有着无限美好的空间,不仅仅是对国家、对民族很重要,对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来说也很有意义。在这样一个好的机会,我愿意跟大家交流几个问题。

  一个是,我们如何理解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的概念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时间并不长。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媒体一般把1999年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元年。之所以在90年代末期才成为潮流,和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有关系的。以前大学生的入学和就业是由国家管的,学费不用你出,毕业由学校包分配,没有自主创业的选择。1985年,国家通过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陆陆续续到1996年开始完全的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个时候,每名大学生都得思考自己未来职业路径选择问题,创业自然成了一个重要选项。特别是当时,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典型的带动下,在校的大学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创业热潮终于在90年带后期形成。

  1999年有几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团中央联合教育部等几个部委,开始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开展项目设计,并且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涌现出一批好的创业计划和项目,比如清华大学视美乐项目,现在还在运转中,当年就获得了6000多万的投资,很不容易。原本还是一个在校的穷学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一下子成了企业老总。这也是具有爆炸性和感染了的。一下子成了当年的热点新闻。二是1999年开始炒作一个概念,在全国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就是休学创业。当时我在北京大学,确实有同学尝试。在清华大学,易得方舟项目的主创人员就是休学创业。从1999年到现在,大学生创业热潮持续不退,中间经历过一个低潮,那是和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的。但是总的来说,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热情不断,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十多年。

  怎么样认识大学生创业?或者说大学生的创业应该有何定位?我觉得应该要置身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来思考。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不断激发个人创造活力,自主创业不断涌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是最早投身创业大潮的。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经历了三代人或者三类人的创业大潮。

  最早投身自主创业大潮的是农民,体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什么农民会冲在创业最前面呢?因为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中,农民是不占有优势的一类人,体制的关照、获得资源优势也是比较少的一个群体。一旦放开了束缚,原来体制得益最少的群体自然冲在最前面。因为被生活所迫,要改变生活现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农村联产承包开始实施,土地不能满足所有农民致富、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就要开始向别的领域转移,所以农民中的一大批能人开始创办了乡镇企业。1987年,邓小平同志接见外宾时讲过一句话,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当时,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5 0 %,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非农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

  第二批投入创业大潮的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鼓舞了一大批有知识有资源有地位的人开始下海,形成热潮,俗称“下海”。这一批创业者的代表如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等。他们都是在1992年下海,在海南赚到第一桶金之后,转身投入房地产业。如今,万通的触角已经伸进房地产、通信、服装、商业、金融、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地盘也涉及全国诸多城市。冯仑的万通、潘石屹的“中国SOHO”、易小迪的“阳光100”等房地产企业成为著名品牌。就在90年代中期,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等几个人还在北京东二环路保利大厦前的一条小街上吃便宜餐。短短几年,他们就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亿万富翁。创业大潮的魅力可见一斑。

  第三批走到创业大潮中的才是从大学生毕业的高知人群。从1999年开始,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批创业里面取得成绩最大的还不完全是休学创业的那些。很多大学生走了“出口转内销”的线路,留学到海外,然后再回来变成海归,海归再来创业,现在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比如李彦宏,北大毕业,美国学成。1999年底,怀抱“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的梦想,回国创办百度。经过多年努力,百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上市公司之一。

  在回顾了我国的创业潮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创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大学生是全国创业人群中的一个群体。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大学生创业和其他群体创业来比,有什么特殊性?有什么特殊要求?应该创什么样的业,才是优势所在,才是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如果跟前两次创业相比,我觉得大学生创业好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是在创业环境上,现在大学生创业和前两次创业完全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市场极度稀缺的环境。在那个时候,你只要敢创业,就有市场,当时基本上什么都稀缺,消费品、食品、衣服、工艺品、五金、配件,只要你敢干,敢创办企业,有产品就不愁销路。所以这个时候创业,难度不在于市场,而是在于敢于面对旧体制的压力。九十年代创业面临的是我们国家加快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住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加入WTO,等等,这些重大政策的背后都是创业的商机。能不能抓住,需要眼光,也需要对体制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熟悉。进入新时代第三阶段的创业,市场不像以前那样稀缺了,相对来讲产品是饱和的,这个时候市场就成为大的问题;给个也进入了深水区,体制释放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是创业的依靠,或者说是核心优势上看,也是不一样的。乡镇企业的创业,我理解主要靠吃苦精神和冒险意识,那个时代创业是有风险的,主要是面临体制上的风险,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只要敢冒这个风险,敢吃苦,敢吃螃蟹就会有成功。我去东莞调研,发现很多拥有五星级大酒店的老板,一查身份,没成立公司,还是个体工商户的身份,但是资产过亿元,原来就是东莞本地某镇的农民,现在也不愿意把自己变成市民户口,还在村里,每年还有分红。他们的成功,靠的是当年的敢为天下先,胆大加吃苦。九十年代创业主要依靠掌握的眼光和人脉。那个时候出现很多企业,往往背后依托一大的行业或者一个国家主管部门。比如房地产企业,在90年代大量出现,和当时的住房制度改革是不可分。而成功的房地产企业,背后的人脉关系显然至关重要。现在大学生创业了,靠什么呢?如果复制前两次创业大潮,显然是不可能的。市场被瓜分了,人脉资源还没有呢,怎么办?没有市场,只好自己创造市场;没有资源,就要发掘自身的人才资源。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创意和知识专利是最重要的,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依托自己专业研发出来的产品,就是创业的资本。

  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希望大学生创什么样的业。一般意义来讲创业,有两类:一是生存型创业,另一种是专业型的创业。为了养家糊口赚点钱,比如大街摆摊卖水果也叫创业,开一个百货店,也是创业,开饭馆也是创业,这种创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可复制,我们提倡大学生是这种创业吗?不是!大学生的创业,应该是一种专业型的创业,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分挖掘你所具备的、别人不可替代的知识资源,你首先想到的、被人还没意识的好的创意,去创业。这种创业,其实就是国家所提倡的自主创新,是我们国家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后所需要的创业。

   第二,如何看待创业的大学生。

  现在社会上包括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强调全民创业。是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创业?我看也不尽然,我们国家大学生毕业之后投身创业的大概占1%,这个数据很低,美国大概是20%,我们这么少的人自主创业,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呢?我看不能这样理解,自主创业率的高低,既有个人的意向选择因素,但更是一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从个人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的。按我自己的理解,大学生要想成为创业者有四个条件很重要。

  1.想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有很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主观上不想创业,有再好的项目,再强的能力,也不应该选择创业这条路。一个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选择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还必须得干。所以创业意愿是很重要的,要有这个热情。今天参加培训的创业俱乐部主席,这条都是完全具备的,都有创业的想法,渴望创业,希望成功,这是前提。

  2.还应该具备创业的知识。这个知识有两方面:一是创办企业的知识,KAB能够提供的,得知道怎么样注册一个公司,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注册之后每个月要报税,面对哪些部门的管理,市场环境怎么分析,怎么做销售决策,这是基本的知识。二是掌握一些核心知识,你有专业,这个专业能不能转化成创业的核心动力。我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想,有专业、有项目,主要是理工科,文科能行吗?按照这个要求,是不是文科学生就没有创业了?其实文科专业也是有创业优势的,看你怎么运用。我是学行政管理的,这个专业好像专业性不是很强,但是我的同学和我的师弟,好几个都是自己创业的,都是结合自己的专业。我有一个师弟,毕业之后看到了考公务员越来越多。既然是考试,大家都渴望考高分,希望有一些专业辅导,这个培训市场很大。于是,我这个师弟开始做公务员考试培训。大概是在1999年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他的培训已经在国内算是网络最大的一家,已经有一千多员工。这个创业和大学所学是否相关呢?当然有关系,公务员考试内容,包括公文写作、申论等等很多都是行政学专业的课程。我这个师弟在创业之初就是自己做培训讲师,讲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学校里学的。所以说,专业知识学好,对一个人的创业很是重要。

  3.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知识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有知识,但不见得有能力,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学富五车的人不见得都能指点江山、指挥千军万马,这两个差别还是很大的。想创业的同学,要把自己学到的专业转化成应用。首先要具备一些与人交往的基础能力,比如要会表达,口才是第一位的;要会组织协调,善于凝聚团队的力量,会分工;还得会谈判,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具备一定的妥协能力;等等,这都是创业必备的能力,怎么样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呢?需要一些平台,共青团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的过程就是同学们组成团队的过程,也是参赛者优化表达、加强沟通、说服评委的过程,更是参与企业规划、尝试尝试创办企业、做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帮助大家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4.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很多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不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就去创业,这样失败的概率太高,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刚走出校园,经验太少,创业的艰辛、复杂完全没想到。团中央学校部正在着力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也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我们一般强调两句话,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有带动作用,又要看到一定就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对成功创业的支撑。一直以来,团组织努力搭建平台,让大学生在校园里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参与一些创业和就业的工作,积累这些经验。去年以来,团中央学校部大力推动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在全国已建立14000多家,联系一批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面向大学生开放,让我们大学生到那儿工作三个月左右,了解企业的运作、经营,跟企业老总交流,而且要顶岗参与见习,具体负责工作。这段经历,对将来走出校门创业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创业的大学生,我认为这四个条件都很重要,首先要有意识,然后掌握知识,要形成能力,还要具备经验。在走向创业的时候,这四条应该提前具备。

  最后,讲一讲我对KAB创业俱乐部的认识。

  刚才听了几位俱乐部主席的发言,感觉大家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同学们都是充满了热情,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既然是创业俱乐部,我想俱乐部应该紧紧围绕创业这个目标,核心任务应该是在俱乐部中培养中一批能够创业的人,形成一批可以创业的项目,取得一些投身创业的实际成果,这是俱乐部很核心的任务。

  1.俱乐部要着力提高同学们的创业素质。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刚才我强调了意识、知识、能力和经验四个方面。这些内容是可以通过参加俱乐部,在相互启发影响中获得的。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韦伯大力提倡企业家精神,其中包括创新精神、冒险意识、敬业精神等等,我想俱乐部也应该着力营造这种氛围,让参加俱乐部的同学受益。

  2.俱乐部要着力发掘创业项目。发现好的项目,是走向创业的关键一步。参加俱乐部的同学应该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大家在一起,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看某一个人所从事的研究,可能会发现新的商机。同样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肯定会有不同的结果。俱乐部应该努力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发现的一个平台。去年我在重庆大学调研,专门走访了一个参加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一个项目,已经办成了公司。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三维立体动画的创作。讲他们的创业历程,当年参加创业大赛的时候,就是因为几个同学专业比较好,做三维动画漂亮,就向商业化运作一下。但是他们全是做专业的,不懂营销、策划、管理,怎么办呢?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在校内要组队,于是从管理系找到同学做管理,从商学院选到了一些同学做营销,从法律系找到一些懂法律的同学,组成团队,写成了计划书,参加计划大赛并获奖。获奖之后,这个团队运行得还不错,干脆就变成现实,真的注册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现在经营效益很好,重庆市政府很多重要的招商广告宣传片就是他们做的。这对我们很有启发,俱乐部里要吸纳不同专业的同学,围绕同一个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交流、设计,从中发现创业的机会。

  3.俱乐部要着力凝聚创业团队。现代的创业,能不能形成一个好的团队,能找到什么人和你一起干,干到什么程度,往往决定成功到什么程度。我听俞敏洪讲过他的创业故事。最开始成立新东方,做了几年真火了,赚了一笔钱,但是俞敏洪感觉这个事业要做得更大,不能小富即安。于是他把赚的这些钱换成美元,坐上飞机去了美国,那里有他的同学。见到之后,俞敏洪大把的花钱,显示自己挣钱,带了很多美元,目的想告诉同学在国内可以赚很多钱的,最后提出要求你们回来吧,跟我一起干。这些同学在美国都是教授,混的有头有脸的了。但是考虑了一下,几个同学同意跟他回来,包括王强。后来王强对俞敏洪说,你以为几张美元就把我们买回来呀,我们看中的不是美元,看中的是你这个人,你知道上学四年,我们宿舍里打水全都是你一个人包了,我们都比较懒惰,有时候没水喝,还问俞敏洪干什么去了,还不打水去,你任劳任怨干了四年,我们就觉得作为同学你能四年如一日的给我们打水,现在你挣钱了,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我们才回来一起干新东方的。同学的加盟,促进了新东方的腾飞。这个故事说明,有一个知心、互信的、一条心的团队对一个事业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个团队,最好的都是上学期间凝聚起来的,等到社会上工作的时候,可以按照你的要求招聘很好的经理人,但是你不了解他的背景,没有共同成长的经历,共同语言也不多,你们只是雇佣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的商业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下,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关键时刻的表现力要打折扣。所以在校园中,通过俱乐部凝聚一个同学团队,打造一个校友团队,这对想创业的同学来讲是可以做到的,在某一时段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座诸位都是KAB创业俱乐部主席,就要做这个工作,你身边得团结几个人,要不然成了光杆司令了,将来创业总得找几个可信赖的人,单打独斗再也不会出现了,现在我们的时代越来越需要团队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KAB创业俱乐部的一点期待,能够提高每个参加者的素质,再集中发现一些有前景有可能实现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甚至多支优秀的合作团队。如果这三条做好了,我想KAB创业俱乐部肯定会帮你们铺就未来的成功之路,会让你们受益终身。

  谢谢大家!

  来源:KAB中国创业教育网 (J-07)

【责任编辑:陈思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或在视频窗口中有“中青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KAB公告更多
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介绍

KAB创业教育项目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核心内容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详细>>

KAB培训课程介绍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是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的成果之一。该课程力图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该课程教学用书包含讲师用书、学生用书和商业游戏,适合高校各学科学生学习……详细>>

创业故事 更多

两位“海归闽商”的创业故事

得益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刘德建在公司内部倡导……详细>>

青年创业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