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训练营培训 ->> 正文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中英比较)

http://www.kab.org.cn 2010-07-19 13:02

KAB中国创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刘帆 (摄影 刘向阳)

  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上半年我第一次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因为前半年有机会到英国参加学习,今天我带来的题目可能也有学习的概念,我希望学习的效应能够对俱乐部建设有一点借鉴。

  主题讲社会企业的思维,全面融入KAB俱乐部的运作当中,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呢?在座的同学都是各个学校俱乐部的主席,俱乐部在本校的发展跟你们高度的相关,如果你们自己做不好,俱乐部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尽管你们背后有一座大山《中国青年报》,但是这个大山不能保证你们微观的运行、机制的畅通,我想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同时从社会企业运行和俱乐部的定位做一个分解,对大家有没有启发意义。

  今天分享三个话题:第一,老生常谈的,我讲是在学校层面,各个同学所在的俱乐部,你们的定位是什么?很显然定位从不同的标准来看,你们有不同的定位,学生的社团是基本定位,这是一种政治定位,你们上级主管机关或者业务指导部门就是团委,但是各位同学想想,团委下面有很多的俱乐部、社团,但是运行的效果却是千差万别,有高有低,这是为什么?很显然不在于管理的机关,而在于我们运行的主体,用什么样的思维打造俱乐部的特色或者俱乐部的特点,这是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如何定义KAB学生俱乐部?我谈这个话题,也经过我带几年学生俱乐部有关,到现在来讲,我不认为我带的学生俱乐部是成功的,但是在这个不成功过程中,我又在想怎么样更好的把这个俱乐部在我想象当中的一个理想。所有俱乐部、俱乐部主席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要想实现目标,做事情常常超出能力范围,从这个话题来讲,可能是我们的挑战。第二,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创新思维解决这些看来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是问题。第三,回归到创业理论来谈一谈,作为企业融入到俱乐部建设当中,我们能用多少企业的思维,而且是思维中公益创业的思维来做俱乐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俱乐部,符合学生的目标,符合社会将来新生的一个职业,叫社会学家、社会创业者、社会工作者,不同层次的新兴职业。我们要重点谈一下构建一个新的社团。

  第一,如何定义KAB的学生俱乐部?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1.俱乐部是什么?让各位回答是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各位已经想得很明白了,因为每一次想用你两分钟讲出俱乐部,比如每一年对优秀的俱乐部进行表彰,你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但是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有几个人说我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甚至可以传承的,甚至从教育角度让别人从中得到体会的,我们学校获得过优秀俱乐部,但是我没有底气说这句话。同学们反思一下,俱乐部是什么,因为这个反思是在于对比其他的俱乐部,比如你们的横比,甚至有60多家俱乐部,申请上百家,大家有一个交流的很好平台,60多家俱乐部,如果你们俱乐部大部分是雷同的,想想你的特点是什么,如果你的俱乐部跟大家做的不一样,是不是另类的,这个定位能不能融入KAB俱乐部当中归为KAB俱乐部,从相同和不同当中发现我们的特点。

  2.我们是直接隶属于各个学校的团委或者隶属于相关的教学一个科研教学单位,从这个定义出发,你们可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社团,如果作为一种专业性、学术性比较强的社团,相对于你本校其他学生社团你的专业优势、特点又是什么,你的俱乐部今天发展到几百个人,在学校是第一大俱乐部,在表面上看是比较成功的,至少没有让感觉到后方没有支援,源源不断的同学加入,说明是一个比较向上的。我知道很多俱乐部发展过程中,面对其他俱乐部的竞争,出现了资源不足,看起来是一个很好很向上的作为新兴之物,但是火并没有燎原,从这些话题看一下俱乐部定位。

  3.如果在一棵树上常常的结果就是吊死,你现在告诉我学校团委说不给你资金支持了,或者某个教学部门不给你技术支持,你的俱乐部承担不下来了,再考虑一下如果重要的战略参与者,比如全国性的组织管理单位,全国推广办不给实质性的支持和指导,你觉得俱乐部生存和发展也面临问题。哪些人决定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决定理念的变化,把这些人找出来,而不是简单的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成员,因为每个人进入成员的时候,进来都是有目的的,如果没有目的的就是没有建设性的。

  俱乐的定位是什么?用于学校的制度,我们在既定制度下争取最好的收益,这是改革或者多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规律,对我们来讲,我们学生社团定位不能突破的,但是学生社团的定位是否很好的用足。有同学说,学生社团干不了很多事情,但是常常社会当中很多企业又借助学生社团实现很多事情。同学可以考虑一下,俱乐部承担的活动当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今天同学比较受欢迎的创业活动,如果请来俞敏洪社会知名的具有教育口碑所谓社会创业者,很显然这样的教室就显得过于拥挤。曾经有这样一次,在小教室大概坐三百个人,学生俱乐部上KAB的同学请过来,这个过程很成功的,一级机构请这样的人,他们有很多的考虑,首先是个人的关系还是组织的关系,我请俞敏洪是我个人关系还是我这个部门,如果是我个人请,就要考虑为什么去请,请他就欠一次人情,同学有可能不明白人情是什么概念,在今天商业作为当中,很多人的行为是脱离不开交易这个概念,帮别人一次,多少心里都有一次他是不是在将来对我有所帮助或者有所期待,这是很正常的一种思维。因为今天是一个商业化主导的社会。如果是一个机构请,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友谊和个人思想爱好,就涉及到钱的问题,凭什么让一个做商业的人进学校课堂,代表社会机构去做的事情,比如讲座,学术性的讲座都有钱,凭什么请创业人物做讲座不给钱呢?

  我了解到俞敏洪到四川农业大学做讲座的时候,他的身价,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这种层级的肯定出面的,学校的体育场成为他的演讲一个很好的舞台,走的时候,带了一个指头一万走就可以了,这是管理人员讲的。在我们看来,学校去做这个事情,理所当然,但学校在做这个事情面临困难,因为学校的考虑和我们真正的受益者,我请来俞敏洪,学校买了单,学生受了益,但是学生受益的需求和学校买单的需求不一定完全一样的,这个时候怎么来协调,常常从学生角度进入比较好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一个同学做得很好,他请俞敏洪靠个人的力量,就是学生请老师理所当然,一般老师不会拒绝,我们这位同学在半年的联系过程中,终于请来了俞敏洪老师,来到我们这个课堂人满为患,效果也是很好的。当时我看到这个人,后面有一个花絮,说他怎么请来俞敏洪,还比一般领导厉害,或者领导为什么没有意愿请这个人物,同样学生俱乐部主席是否也站在同样的角度,非得借助学校的资源才能请来这种人物吗?请来这种人物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创业体验,让他讲最真实的故事,令人心服口服的,因为他做过的,不是忽悠的,他带有忽悠的成分,但是他背后的故事足以让你信服他忽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不像我们这些人从书本到书本多少的忽悠,不是自己研究的做一个因果关系的对比,甚至很多时候不具有实战的价值,这需要我们反思的教学。

  他请来了俞敏洪,把一个很稀缺的资源带到一个大众需要的市场,怎么充分利用这个有限资源,很显然在我看来,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原因很简单,俞敏洪讲座,同学们当时是高兴的,换句话说从创业热情是点燃的,这个人生对我有多大的意义,怎么来实现或者类似这样的成功人生,也许很少有同学做一个行动者,从这个方面来看,效果也不一定很好的。我们的俱乐部请来了这么一次人,但是不能保证持续的请来人,原因很简单,没有一直做这样公益的,因为一直做公益需要时间和体力的,而我们企业家很忙的。

  在我们学校外面有一个北京市团市委做的青年创业夜校,第一年投资600多万做的,我是教学讲师,北京市团市委下属有一个青年理事会,北京市的有名有号的青年创业才俊都在他的麾下,所以当时借助团市委名义给我们这帮青年创业才俊颁发了很多的荣誉,比如理事、教学顾问、导师、教练类似这样的称呼,在一期开班的时候,显得师资很充足,讲得很好的,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是去年开到三期发现一个规律,第一次请来了俞敏洪,第二次就很难请,第一次请来了王建华,第二次也很难请,他们太忙。因为是公益的,是这种荣誉公益的,做完一次公益能保证长期做公益吗,这就是现实。做好事做一辈子很难,但是社会企业做好事做一辈子看起来能够持续运转。请一次很好的名师来做讲座,可以很高兴,但是后面请来吗,有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他们持续的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俱乐部假如问题在于资金,俞敏洪来了,能不能带来一些资金,跟俞敏洪讲当时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做讲座是什么,我想俞敏洪肯定不看中中青院的市场,道理很简单,中青院的同学很多来自农村,出国的愿望从经济系来讲比例比较高一点,有一百来个人能出去三五个算不错了,我相信俞敏洪来做市场宣传,至少在中青院不觉得有市场。一定是因为其他原因来的,还是那句话,他来就是我们这个同学的毅力。我们再反思一下,我们的毅力能成为常态吗?不能。

  南开大学有一个KAB讲师,现在在南开大学做学生工作,我到上海培训的时候,跟我聊天,他们两个怎么认识的,他们也是校友,是师兄师弟的关系,在学校都没碰过面,至少相差四届的关系,这个老师就说,我当时怎么打动他的,我知道我这位校友做眼镜的,学生也是眼镜主要需求群体,你们拉赞助都是这么干的,我们同学都戴眼镜,可以放广告,放在学校海报,到我们学校宣讲一下产品情况,但是他的师兄很显然,意愿很容易达成,在今天看来,不得罪人的事情随口答应就可以了,但是在出钱的时候,腰包要紧一点。我们在大会上,媒体的面前很多企业家都是慷慨解囊,但真正到实际运作阶段的时候,真正成形的很少,实际上符合这个现实的,也没大惊小怪的。所以当时他去了,就面临一个问题,把钱要回来,这个老总告诉我们钱怎么要回来,或者对这个老师为什么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实在是无赖,条幅已经做好了,什么什么公司校友赞助什么什么活动,挂上了,这个老总不得不赞助他,这是他们的机会。我相信我们现在拉赞助当中,包括《中国青年报》第一次俱乐部的实习营销活动,靠自己的诚心能敲开第一笔单,但是请问十笔单、一百笔单能常开吗,一定不会是一个商业的常态,如果商业常态是这个样子,需要培养一种精神,就是把脸拉下来,什么事情都可以干成。但是在所有事情当中,把脸拿下来最羞耻人的事情,所以人不要脸的时候就没治了。他请来了,我们怎么来利用呢?请来过后,能不能有公益的思维,我们同学特别想听你讲座,你想做一次公益活动,这个公益活动怎么体现呢?

  美国教书,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发起的一个西部支教活动,有点类似我们中国的西部支教,说实话我们支教四大部委都支持,但是真正的效果和美国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是这样的,为美国支教,学生从下到上,品牌的概念推出来一个为美国支教有这方面需求有这方面能力的人真正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而我们西部支教大部分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政治素质的培养而实施的一项国家性的教育活动。我们如果把这个概念融入到这个思维当中,我们用公益的思维来谈俱乐部的事情,俞敏洪来了,我们学校有很多贫困生,你来做讲座,我能不能让同学自愿性捐赠一些公益性的,你觉得这个老师讲得好,捐几块钱,这个钱不是给俞敏洪,俞敏洪绝对不要这个钱,就是收两万他也不要,告诉他这个钱或者以俞敏洪名义或者新东方的名义,赞助校内做社区,我们做事情必须进入社区才能把小事情做好。这个钱,按正常的社会企业运作,再看一看中国的社会企业大部分官办的,拿一点运作费是没有问题的,保持俱乐部正常运转没问题,其他的钱,俱乐部想赞助一些公益性的创业项目或者商业性的创业项目,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这类资金就不会向社会拉赞助,几方的利益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俞敏洪老师讲,今天的讲座卖得越多,他越高兴,卖得不多,就会说中青院的学生确实比较贫穷,因为他的能力没有问题。只要到团委报批,我的钱不用于我俱乐部这几个人或者俱乐部本身,正常业务支出之外,这个钱投于俱乐部正常的业务范围,KAB业务范围公益创业和商业创业,或者商业创业的模拟,如果这样来做,老师这块的需求也是满足的,校方可以应付过去了,俱乐部发展也应付过去了,俞敏洪老师也感觉到很高兴的。如果把参与主要的关键利益者都找到了真正的利益需求点,这个事情可以持续做下去。

  如果利益相关者认为给他了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并不是他自己想要的需求,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会长久的,我们国家给了多少政治荣誉,我们胡总书记接见,接见之后发证书,只要胡总书记没有下属的机构监督它,我相信后面的执行都会大大折扣,但有一点因为实行市场经济,对基本的利益动机应该是了解的,如果触动他的基本利益动机,在我看来这种活动即便没有总书记的接见,也能够持续的做下去。我希望同学在这一方面要开动一下脑筋。

  俱乐部的定位要做一个社会企业,谈到很多的现象,什么是社会企业?对社会企业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这半年是系统的。一个社会企业做的事情,第一位目标是社会使命,社会使命,同学们做不了,因为是国家的事情。我们实现现代化是国家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微观的主体,消费者和厂商这些市场中介组织实现的,我们做的事情可能是解决某一个区域,比如学校的社区一些基本的问题。社会企业关注的是没有人去关注,企业家关注利润,不要让企业家基本上所得都投资于社会公益,做得最好的是比尔盖茨,前段时间跟投资大王一块宣布要把自己财产50%捐赠公益,媒体就开始炒,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捐得少。4月份富士康八连跳,国家没反应,中央政府派一个专家组去,也没什么反应,最后什么时候反应了,三大供应商联手用社会企业责任这个概念来调查它的时候,就有反应了。换句话说触动他的利润动机,因为我已经关注农民工的问题,我说过只要当农民工在现实的条件下有所改善了,拿的工资就是养家糊口,没有别的办法,因为这个体制就是这样的,只能用第三种分配。

  我们关注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做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哪几方,一是政府代表的机构,政府组织,学校也类似于政府组织,二是慈善组织,做好事的,政府来解决,只要集中力量一定能解决,但是政府常常对解决社会的问题时候我们批评最厉害的,缺乏企业的效率,再好的事情,但是做的时候政府会浪费机会。政府做这个事情做得不好,企业就想能不能替代他,因为企业有效率,相对来讲政府这是一个机会,我们考虑一下企业想不想做这个事情,其实企业不想做的,因为主营业务范围当中没有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发展,支持高等教育事业乐观蓬勃兴起。对其他的自治,能不能用企业化思维来做事情,其实我们国家缺乏这种制度的,但是学生社团有这种合法性的,你们做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你们做解决一个学校几千或者几百人当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社会企业概念,在中国目前条件下推而广之,像美国、英国这么做是缺乏条件的,但是在学生当中,其实你们是有这个基础的。

  你们不缺理想,你们也不缺乏关注民生,我相信来到这边,《中国青年报》的老师选择到中青院体验一下这样政治学校的青年社会责任感,如果有这样的客观,我们的青年学生不缺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为什么同学在毕业后几年,好像在别人看起来变得很现实,因为我们进入的工作主要单位,接触主要群体实行商业思维。我们的同学从社会使命感来讲,很强的,而做社会企业社会使命感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关注,没有一种同情心做这个事情做不了的,企业家不相信眼泪的,哭是没本事的。发现这里问题,所以引进了今天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涨工资了,建立劳工标准要达标了,这都是企业家社会责任。

  能不能有独立的组织来做这个事情?在美国和英国叫社会企业,专门干社会公益,跟传统慈善不一样,传统慈善给你东西,叫一次性消耗完毕,因为这是一个很商业化的社会,我们用商业的思维概念来赚取利润,但是这个利润的用途不是归于投资方,而是归于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会群体。你们有这样的机会在这儿交流磋商,很显然你们没有花很大的钱,有本事你来做一下这个事情,你作为个人是很难做的,你想做这个公益是做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做这个事情是社会企业在做。

  特点:1.社会企业的思维让同学们知道,你做的社团能不能做成一个像企业,运作是企业,只是没有登记而已,或者像浙江商业技术职业学院全真模拟的商业环境,营业执照都有了,利润也分享了,很正规的公司,能不能这样来运行KAB俱乐部,如果这样来运行,在我看来比当一届主席两届主席,其中的成员、中层干部、参与者可能都会从中得到商业思维训练,这就是一种语言,你做KAB思维有没有商业思维的训练,懂商业语言。

  2.做好事通过商业来做,而不通过慈善,因为慈善拿不到,北师大6月22日成立了一个公益研究院,当部长的这个人是一个民政部司长,现任干部,你们想当公务员吧,你们肯定告诉我不想,但是我知道你们特别想,或者说你们不想,是因为你不知道能为社会带来多大的利益。真正一个人想发挥对社会的影响,公务员那是第一位的,影响人最广的,换句话说作为坏人也是影响最广的。我们通过商业的思维来做好事,就规定了慈善要靠别人捐赠,自己没有商业,怎么来赚钱。我给你钱,你听不听我话,他就是做好事,根本不要求他捐款过后不问那个钱怎么用的,哪儿有这样的好事,捐一块钱他就问捐一块钱的问题,捐一百万的时候,不会要求你做事情吗?所以每一个赞助方背后一定有利益的需求点,找到这个利益需求点就必须谈赞助,每年要个一亿多做慈善,但是要知道哪些慈善最有价值的。从这个概念上,已经把慈善融入他的生活,我挣钱了,必须拿出一部分做社会公益,这是另当别论的事情。做好事,因为做企业是赚钱的,天经地义,要让他的企业微观主题比较多,你的选择性比较大,你的困难是无从选择,不知道他的需求是什么。我们中青院同学告诉他可以这样,可以那样的,但是企业真正动心的没有几个,因为在他看来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学生社团常常出现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是做一些公益,比如这个学校想利用这个场地,但是教务处不批外面的商业性讲座,比如考验辅导、公务员辅导,因为都知道利用这个场合招生的。一般人想老批这家公司,是不是这家公司给了好处,老师说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干这个事情,所以老师也觉得很聪明,对于这种讲座一概拒绝,这些人找学校没法解决,学生考验肯定需要这种场景的,但是学校还是砍掉了,就把学生俱乐部、学生社团成为招安的对象,你们有很多东西精神不缺,但是你们面对基本运行经费都缺,这就是俱乐部的特色。他们给多少钱,你们可能就要做了,你们挂羊头卖狗肉说,这是一个创业性讲座、学术性的讲座,学校审批了,他就来了,在这边找人看门的,教务处老师别来抽查,这样就赚钱了。

  3.我们赚钱了,一定要跟团委报批,挣钱不是为个人,挣钱做学校想做,但是学校有时候力不从心,学校盖大楼没问题,因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学校都能干,但是同学常常想,为什么不省点钱给同学发点找工作特别困难,所有找工作条件都具备,就差点车费,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我是有体验的。只有差车费,比如到上海到工作差一点车费,因为差车费,人家具备了而找到工作,你要是赞助一点呢。我就讲,这个能赞助完吗,都是贫困生,我们能不能说好,这部分同学能找出来,这部分同学返还给你,你赞助他,你们做的公益,把这个钱还给俱乐部再后面的师弟师妹,有没有可行性,在我看来也是有,只是这个过程显得比较麻烦,或者说你要去说服领导,学生说服领导比老师说服领导还要困难,领导愿意被坏人说服,就是这个样子,学校领导培训的时候,都是接受其他外校老师专家在培训,有几个校长天天在讲台上讲课,这是一个思维。只要告诉我们这笔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处,而且是满足学校广义机关的用途,我帮你做事免费的,我们如果帮教育部做创业教育事业,教育部肯定挺高兴,你们用他们的资源推动了创业教育的事情,从政绩上只要打点边一定高兴,千万不要政绩上说揽到你身上来了,这是我完全做的,当他的直管领导讲,你们有时候这样的关系,副校长都来了,讲这个事情是我做成的,跟团委没什么关系,要说团委老师支持我们完成这个事情,给他一点政绩,这不是噱头,就是明白的他一个主要利好,其实就是一个政绩,最触动他们的那根利益神经,由我们政府部门,你能说把政绩拿下他还去干,这个说实话是不务正业,因为必须要讲绩效评价指标。

  谈一下俱乐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也是KAB发起的单位,几年当中,我们团队成员也为此付出了辛力,这过程中失望越来越多,满足感越来越低,做一件事情做久了,就像一个人的面孔看得太久了,新鲜感多少都没有了。所以俱乐部的资金问题,每年学校社团都会去抢,但是怎么抢到,很难去讲。我知道在我们俱乐部当中,《中国青年报》搭建的这个平台,第一届,很多俱乐部都得到了一万块的资助,这笔资金在学生来讲,够你们做一年的活动。我们的社团,同学要参加社团,一个社团五千块钱,一个学校社团资金四五十万,学校有这个钱吗,团委必须有,但是可以不怎么做事的部门,所以拿到这笔钱不太容易,我们要争取学校的资金,可以去争取,这也是理所当然,但是这笔资金来得确实不那么容易,而且常常满足不了你们做活动,或者做一些在我们看有意义活动的需求,要寻求外部资金,能不能用商业的思维去满足真正利益主体的需求,我们学生作为消费者,找跟学生产品相关的或者学校周边利益最相关的,有没有一些赞助商。团队成员的向心力,从团委来讲,鼓励学生社团发展,不在乎其数量的多寡,也不在于其影响,自生自灭,所以这时候,大学一年级同学来学校最困难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不知道去哪个社团,我们中青院校园很大,五分钟走一遍,我们前面教学办公楼,各个社团都使看家本领,根本不知道,这时候很多学生社团会选择两三家,在第一周开会的时候,大家都来露个脸,第二、第三周到最后发现只有几个给予他职务的同学坚持留下来。还有一些同学留下来讲,我可能明年有所期待,至少可以当个部长,这样子能留下来。为了留住团队成员,很多人说沿用官用的模式,能不能给他一个头衔,但是干的有点事,通过副主任分管就挺好,能不能搞一个项目副主任,这也是发展组织的一种方式,如果别人在乎这个头衔,而且这个人在组织当中头衔很重要,也需要这个头衔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这种设计是可以的。

  团队的向心力是面临竞争的,你怎么设计一种制度让大家留下来,干得好,而且愿意干,这是俱乐部同学需要考虑的。从今天大学来讲,创业教育人人都需要,在学校里选课的同学很多,至少在KAB前两年,1:10这种比例不算高,但是你能说你是这个学校最大的社团吗?未必,也许过几年发现,身边几个骨干的兄弟好像没什么人跟你在打江山,这时候自信心不足了。

  团队的影响力,位于表面化的指标,人说得多,还真不多,真正影响力在于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性就是资金保证,而且符合学校公益目标、创业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专业老师就会成为可靠的技术团队,如果学校公益的政治目标,比如这个俱乐部当中其中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但是确实用商业的思维,用摆地摊概念来实现了一些,我们俱乐部给他搭建平台,把学费挣回来,很多时候有良心的老师会支持这种事情的,我们怎么把这些概念融入俱乐部建设当中,成为一个向心力的关键。从现实来看,俱乐部成员当中,大部分巴不得吸收一些一来就可以创业的,比如温州大学,让我们参观课堂,班上十来个同学,家里都是有背景的,比如开一个超市,不像我们学校换的一个超市,人家的超市一般资产上千万,因为在他们这个大学,找这样的学生来上公益的课,表彰KAB的效果,一点都没有问题,不是KAB争光了,而是KAB要给他争光。

  我们在学校脚踏实地做事情,我们需要这部分人吗?需要。因为在外面评比的时候,所有人都拿这个指标来评比,没有这样的人,你做得再实实在在的事情,都不像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纳斯,做了二三十年的社会公益,最终大家才知道因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小额贷款辅助穷人的社会企业模式,才被成为报纸、媒体关注的焦点。如果这种持续的做上二三十年,也许你的精力不够,因为俱乐部主席在我们学校就一年,干不了多少事情,当三年,你不下去也不太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怎么来看影响力,是需要超越的。

  很多老师、同学会告诉我们,做一个好的俱乐部,怎么做好俱乐部,指不出具体的方法,这跟学院派的教学老师是一样的,都知道创业,也许是当今大学生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很多人选择这条路就会成就自己人生,这是很多人都会去想的。但是怎么来创业呢?老实说,我自己都没创过业,在指导两个学生创业,好像创业的失败多了一点,如果学生成为一种积极性的行为,校长就担心,这些学生都失败了,将来怎么办?找学校闹事,公众集体性的事件,都不好解决。俱乐部的同学承担的职责是,我们的俱乐部能不能做成一个企业,而这个企业的目标是让我们俱乐部的同学,都成为一个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多一点改变,让你觉得他有点与众不同,这是最简单一个途径。俱乐部为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尊敬,说起来还觉得有点自豪感。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创业者,但是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俱乐部的组织设置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当主席,所以这里面必然有基本的三个层级:第一把手总经理或董事长、社会企业家,第二把手是执行者,中层干部,第三是参与者。这就是今天的一线社会工作者,今天招社会工作人在,每一年5000多,解决毕业生的需求,有多少接触过社会工作的专业的培训,社会工作者就是做社区的一个社会企业,但是它的思维模式也许跟主流的价值有些不一样。比如是用慈善的,还是用企业的,还是慈善和企业结合的方式来做。

  我希望俱乐部成员首先是一个愿景,你喜欢做这个事情,而不是说我真正想去做一个很大的公司,我觉得这个有点悬,如果这样的话,不太现实。因为有一百人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在我们看来就很不错了,按中国人口比例,每个人都能成就了,把整个世界的就业问题都解决了,还用其他人干什么。

  每一个参与的人也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我给大家提三个:一是社会企业家做高端的俱乐部主席,不要做细节,细节有时候要参与一点,参与是为了方便你的梦想,梦想者,在学校有特殊之处。二是把想法变成实施的,比如活动的形式,比如运作一些项目的形式来实现,这就是中层者。三是社会参与者,让这些跑腿的感觉到有机会有本事成为我们的中层者,也可能成为俱乐部主席。这种架构就挺好,孵化出了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平台。

  俱乐部的机会在哪儿?做创业有很多事情,社会的企业家做不了的事情,你不要做,学校的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都做不了的事情,不要做。讲一个实例,我们曾经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创业教育应该上下延伸发展到今天,据说中小学是一块主要的地方,创业从娃娃抓起,我们就要做中小学,要靠谁去传授呢?靠大学老师,大学老师要做教学、科研,还教大学生,没有时间,当时想能不能找同学,我们同学做社会实践,我们在中青院搞了一期学生创业讲师,当时的想法让我们这批学生创业讲师成为中小学社会创业意识培训的一个培训者,最后也没做下来。

  为什么这个项目在我看来我们做不了呢,你可以做一个学校,但是做一个品牌的时候做不大的时候,没有品牌的时候,没有跟着你,你不是名人,你周边没有相拥的人,你不是大品牌,就不可能争取到想要的资源,让别人围着你转,就那么几个人可以,到品牌就不可能,到品牌就很多资源整合,整合不了。团中央整合资源,关键性的资源有时候要一线的贯彻,这里面又有一些瓶颈。在上海,我们当时有一个同济大学的团委书记在上海创业,也做这个事情,做这个教材,最后不了了之,遇到了组织机制,组织上是不能够认可的。这个事情政府做不了,你们想做,只能是特别小的范围,谈愿景、做品牌、做全国的标准,我们那会想得可天真了,实在有点异想天开。

  对同学来讲,你在学校做调查,这个职能部门团委特别愿意做这个事情吗,如果团委领导都愿意做这个事情,你只能作为参与者,如果团委领导认为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或者没想到的,我们创业的思维训练或者创业的体验,我们就做,这是一个机会,找准自己想做的事,所有的机会看着很多,其实属于你的非常少。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很多同学在做俱乐部的时候抱怨资源,比如拿到5000元的时候,你们担心这个钱不知道怎么花,大不了给下一任主席留点,我所知道的俱乐部主席,今天告诉大家会场是俱乐部负责的,结束过后为了感谢俱乐部团队成员的辛劳,今天去搓一顿,搓一顿是挺鼓舞人心的,因为那次是最关键的,也是同学们在这个阶段最需要的。但是从一个俱乐部资金使用上来讲,可能是最好的,我们有钱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笔钱还有更好的用处,还有更好的战略对象,这笔钱花了,能不能赚回来,这是要靠考虑的。其实是可以做到的,我曾经给俱乐部建议,不知道在其他学校能不能做到。

  举个例子,各个学校里如果给创业俱乐部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做成办公室,而做成一个创业的场所,也许就有利润的来源。在浙江嘉兴职业学院,盖了一个平房,很多学生企业入驻,方便参观,同时也觉得这个地方还是实现希望的平台,做了三个月后调研,谁做得最好?谁卖得最好?就是两家个体户,道理很简单,卖的都是同学时兴的,另外一个格子铺,有不同的厂家琳琅满目的商品,库存很低,接近零库存管理,这个格子铺的概念在学校里能实行,我有两间KAB实验室,维持了一年,教务处最后收回去了,因为不用,最后成为俱乐部主席或者团队成员在这儿上自习,还让老师担心受怕的是看见在那儿谈恋爱,教务处说我支持你们搞创业活动,你们搞恋爱活动,这怎么行。现在想的话,创业教学跟创业实践活动做一个结合,俱乐部资金可以运行的,学校是鼓励的,这个格子铺只要不卖食品,有的同学说这个学校卖食品肯定赚钱,因为大家都喜欢吃,而学校的食品卖得挺贵,各个学校的超市都很贵,那是垄断的就近原则,没有办法,不买他的,自己就跑腿,你喜欢跑腿就可以买到便宜的,问题是大部分同学不喜欢跑腿,楼下的东西挺贵的,但是每天乐此不疲的买。

  当时基于这样创业思维来看,也许二十个格子铺,培训了二十个有点商业意识的同学,在二十个同学1%也许就成就了格子铺的主人。创业者,老板要有老板的样子,有办公室多好,这是一个资源。同学说没有这样的资源,学校表面支持你的,到团中央、《中国青年报》,为了上报纸,学校全力支持,但到学校之后都知道领导发大话,回去之后什么事也不做。要组织资源,创业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当中,管理模式的变化,创业不再是用自己的资源完全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今天是一个从所有到拥有的状态,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锅之炊,有锅有米没有巧妇也不能炊,这三种情况在今天都不太现实,巧妇没有米也能炊,找一个有米的,不知道怎么做饭的就可以了。同学们要善于组织,要发掘你有什么,谈到俱乐部能提供什么,他需要你做这个事情,觉得成本也是节约,也是需要的,他一定会想跟你合作,合作过程中,如果有一家诚心打下来,第二年还会做这种活动,一家两家做到最后就可以成为从擦地板最后擦成家政公司,也有擦地板擦了三十年仍然是一个擦地板的角色。

  同学在组织资源过程中,要知道其实你是有资源的,问题是你不懂得有哪些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别人有这个资源,你就不要说了,别人不需要这点资源,就不要说了,要懂得撬动。给你一个支点,能把地球撬起来,问题是现在《中国青年报》搭建这么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对你提升也是有用的,利用这个平台干事了吗,我相信肯定不是很多有思想的俱乐部主席,认为这个俱乐部造就你的。就像清华大学的学生一样,曾经利用清华大学这个品牌赚取了很多,你能说我不是清华大学的吗?如果中青院这个品牌足够的响,这个学校的老师走出去说,我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老师,到北大上课很多老师可以免费的,因为是北大的品牌,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要钱,我觉得我来这儿上课不给钱,我觉得体现不了我的价值。所以品牌的概念,傍上了大学,要知道能给你品牌,可能带回来真金白银,问题是怎么来利用这个平台,这需要同学去做的事情。有资源,要善用理财,没有资源就要学会了整合,这样可以把想做的事情做起来。

  团队是很重要的,团队在冲突当中越来越紧凑,而不是越来越分散,很显然,社会企业思维对我们是有作用的,团队成员的概念,真正关心的事情来激发他们,在关心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点小利又是能满足的,把事情做起来,这样团队可能搭建得更好。团队管理当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告诉我,做俱乐部干部的同学要想一下,不要去告诉别人,因为告诉别人,就像老师天天上课一样的,考试大多不及格,原因不在于老师没讲,而在于听了忘了。向我展示一下怎么做的,可能记住了,但是俱乐部的精神交给你们是你有效的参与进来,他有理解了,再让他分开,他就觉得离不开你了,所以我们要用这样的思维来带我们团队的同学,让他们在俱乐部当中感觉到成长。

  【提问】:有一个项目交给项目负责人,涉及到一个问题,在活动中的时候,我今天要谈,大家也觉得没什么很重要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参与者愿意到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可能到我们主席现场,我们只有一年时间,我们重点培养,分开我们的精力,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明显感觉到不太会往上升了,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他做。

  【刘帆】:第一个问题是项目制,在中青院曾经实行过,当时开发很多的项目,项目出来,想做成品牌,俱乐部主席也费尽了心思来打项目的名称。这个项目运作过程当中,一个问题是中层干部,因为项目负责人制,有可能中层干部没有担任项目负责人,因为项目是专业化管理,懂这个东西才会做这个项目。如果中层干部没有参与,但是在组织上却掌握资源的,因为你设定这个制度,肯定是有职责的,这个怎么来协调?有些时候,能不能再建立一个制度,俱乐部主席中层干部的职责和项目有一些交叉或者联系,俱乐部的主席可能是一些中层干部是日常事务的管理,真正专业性技术交给项目制,学校的运作模式,学校也类似一个社会企业,但是没有做到社会企业商业思维。干行政部门的事情,教育口做教育口的事情,中层干部有一些日常工作,像团委书记、学生部长类似的角色,很显然这个工作也没有结束,这样的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吵架始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是再怎么吵架,也没把学校吵散了。项目如果按商业思维来做,用赚钱,赚回的钱回归项目本身的一个延伸发展,这个在学校不会遇到障碍的。

  第二个问题,参与者凭什么让我做牛做马,你在那儿发号施令。同学们想一想,在学生制度中是存在这种惯性思维的,我上大学的时候,第一年、第二年当班长,我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辅导员和学生会主席老让我们大一、大二搬桌子,就开始吵,吵到第二年我被解雇了,但是我知道大部分同学很正常的思维,就像新兵老兵的关系,的确有一种潜规则,就是大一的同学要跟大二同学师兄师姐。换句话说,在第一年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或者因为身份,要办一些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在学校确实有这部分的同学基于这样的心态加入俱乐部而愿意奉献的。但是我们招来的人当中,这样的人不算太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筛选机制,发现这个人能干活,也挺有思想的,有这样的人,选在俱乐部当中一定是很好的,这样的人选十个八个,说不定能顶五十个,在我看来,俱乐部很多人都是在上面鼓掌的,真正的团队运作核心的人就几个,那几个是关键的。如果建立规模和效益来讲,把规模精简,规模当中每个人都很精干、很认可这个项目的目标和俱乐部的价值,其他的充当鼓掌者,在我看来都不少只是一个动员的问题。

  【提问】:我来自浙江大学,我们学校2008年KAB俱乐部定位为创业者一起交流的平台,对外的宣传力度不够,我们社团原来是创业人在这里,现在我们想做一些活动、讲座,但是创业人真的没有时间来参与,老师走了之后,发现全是年轻人,我们在定位的时候,我们在创业者和有兴趣加入俱乐部的时候,这两类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发挥各自所长?

  【刘帆】:浙江大学很开放性的,浙江大学KAB在博士生当中开展,当初我们上KAB的很多老师不懈的说KAB还让博士来上,还有很多老师说,这种小儿科的事情用得着很专业化的,其实总结的结论是不同的内容,不同人讲出来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内容,借不同的口讲出来也是不一样的。浙江大学是一个实践的平台,俱乐部像一个社会企业,因为企业肯定供给服务和产品,用产品吸收大家,还是以客户定位,为了你要定位一个产品。在我看来,两块瓶颈:一是学生创业者,二是学生创业意愿的参与者,三是不太明白,误入俱乐部的同学,这都是有的,你的定位要细分市场一样,什么样的人能跟你的理想结合起来的。你特别愿意在浙江大学做创业者,因为那是一个有那种文化,有这种高度的学校想做的,这些人来,你说简单的两个讲座、两次活动,能留住大家吗,很显然你提供的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道理很简单,没有时间。其实没有时间,在我看来,每个人说没有时间,因为没找到他有兴趣的活动,你们感兴趣一个专业,我让你掏钱去买书的时候,从来没有犹豫。俞敏洪讲他的同学,每个月出一部分钱买书,因为这些书是他关心的,如果这些书他不关心,他不会花这部分钱。同样的,要了解这些创业者关心什么话题,搭建一个像美国赚CEO的钱,叫CEO俱乐部,像企业家来做讲座,你们都是企业家,搭建一个平台,让企业家聚集在这个地方,让企业家自己来讲,来交钱,来运作模式,俱乐部提供一个平台,喝咖啡的,你们这些志同、爱好、兴趣都是很相同的人来分享你们的心愿,也许对大家是比较好的,因为创业者找相同的话比较容易的。如果定位一般的社团,因为利益群体的需求和其他社团差不多,说实话运转起来比较难,这帮同学只能成为我们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而不能成为产品提供的真正受益者,我们提供的产品重点客户可能是前一部分,后一部分是这个过程中的后期部门的支持,就是围绕自己想做什么。

  来源:KAB中国创业教育网 (J-07)

【责任编辑:陈思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或在视频窗口中有“中青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KAB公告更多
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介绍

KAB创业教育项目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核心内容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详细>>

KAB培训课程介绍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是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的成果之一。该课程力图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该课程教学用书包含讲师用书、学生用书和商业游戏,适合高校各学科学生学习……详细>>

创业故事 更多

两位“海归闽商”的创业故事

得益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刘德建在公司内部倡导……详细>>

青年创业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