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智慧点亮人生
大荔县十位大学生村官创业记
2010-06-22

  观点碰撞  

  ■周新强,大荔县组织部部长  

  创业是锻炼和提升大学生村官能力的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挑战,只有深入农村基层创业,才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政府能做的,是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积极联系金融机构及人劳局等相关部门,加大资金贷款扶持力度,缓解创业初期的资金困难,并努力协调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水电等困难。创业是艰辛的,但艰辛过后,他们定能收获一片广阔的蓝天。

  ■王赵伟,大学生村官  

  很多村官所学专业和农村根本扯不上关系,不了解农业,不懂农业技术,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受限制很大。我所在的村,主导产业是果业,苹果、梨、桃,品种很多,但剪枝、疏果、病虫害防治,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肯定打理不好果园,更不用说起到带动作用了。所以,我被迫选技术含量较低、好经管又比较稳妥的项目。

  ■党德军,柞水县农民  

  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是好事,他们脑子灵,眼界宽,信息广,能引进些真正赚钱的产业。农民没能力承担太大的风险,但只要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当然会跟着干。但我担心这些娃娃年轻气盛,没有经验,尤其不懂农村的事,一下子扑腾大了,容易出事。

  ■王超,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我的大学同学中,也有一些毕业后考村官的,他们基本都是农村学生,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家人对他们都有很高期望,希望能在城市安身。很多人报考村官,只是就业压力下一个无奈的选择,就是为了“镀金”,但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更看重3年任职期满后,在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时具有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村官创业,很多人是为了更好表现自己,或者充实村官生活,真正愿意长久创业的人可能不会太多。少了点认同感  

  此次大荔之行,所接触的大学生村官年龄大多在25岁左右。毕业时间不长,脸上的学生气依然很浓,但却从骨子里透着几分坚毅与刚强。他们大多本是农家子弟,跳出农门又回到了农村。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人,很难明白十年寒窗苦读,飞出农屋的“凤凰男女”,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种至高荣耀,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现任平民乡严通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雷根铁,至今还记得5年前父亲的话:“只要你能考上大学,家里砸锅卖铁,捡破烂要饭,也要供你上。”

  肩负如此重任,4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毕业了,他们何去何从?留在城市发展,竞争太激烈;重返农村,辛苦多年又是为了什么,如何面对父母的失望与周遭的轻视?29岁的闫有智,毕业后先后在广东、安康打工,情况不怎么好,报考大学生村官时,父母还是不太支持。在父母看来,当村官,不还是和黄土打交道吗?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不见得真了解农村。当他们满腔热血投入农村,想大干一场时,才发现现实的困难缠住了理想的翅膀。如何带领农民科学种田,如何选定致富项目,如何打通销售渠道,并不是上几年大学就能摆平的。王赵伟创业之初,看好彩色番薯种植,想把这个项目引入他所在的户家乡党家村,但没有钱、没有技术,只能放弃了。

  白手起家,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大荔县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还算幸运。在农业大县搞农业,又赶上国家正力挺农村发展,创业的土壤是肥沃的。大荔县坚持的创业经验交流、样板带动凝聚了人心,配套措施的完善,也走在全省前列。

  并不是所有大学生村官都有那么幸运,创业困难重重,全身而退者出路在哪里?国家给出5个选择: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继续留任和考研。很多村官坦言,最希望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所以,在创业者中,不乏追求“镀金”的。这些将创业作为跳板的人,我们无可指责,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他们,抵挡不了紧迫的就业形势。

  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要想留住大学生村官,政府要做的还很多。(刘航 徐亚红)

来源:陕西农村报 转自新华网 (J-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