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智慧点亮人生
大荔县十位大学生村官创业记
2010-06-22

  ■4 郭蕊,25岁,大荔县城关镇人。北京防卫科技学院08届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去年9月,任大荔县沙底乡王谦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5 王赵伟,24岁,大荔县城关镇人。陆军学院08届公共关系与文秘专业毕业生。去年9月,任大荔县户家乡党家村支部副书记。 

  郭蕊和王赵伟从小一起长大,去年两人一起录用为村官,落户的两村相隔不远,于是决定联合创业。他们选择的创业项目是种大葱。 

  王谦村和党家村都没有耕地,两人的大葱项目一时搁浅了。县委组织部、乡镇政府出面协调,他们在距离任职20公里外的八鱼乡罗何村承包了30亩地。八鱼乡政府为了鼓励他们,还将承包地价由130元/亩降至60元。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郭蕊和王赵伟也希望自己的创业,能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为了让村民看到产品差异,他们用15亩地种植本地葱,葱苗0.6元/公斤;另外15亩种植新品种“钢杆99雪白”,一桶菜籽20多元,共用了280多桶,仅此一项花费6000元。新品种葱苗存活率高,葱杆直、长,葱白多,品相好,好销售,去年行情最好时每公斤卖到16元。本地葱在六七月销售,价格上没有优势,而新品葱冬季销售,价格高。郭蕊和王赵伟的工作比较忙,而且离种植区比较远,两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葱地,就雇请了两位本村的种葱能手帮忙照料,雇工工资成了一项大支出。锄一天地,每人70元;浇一天地,每人50元,现在已经开支近3000元了。

  一到周末,郭蕊和王赵伟也来地里转转,不但看看长势,还会动手干活,拔草、翻地、浇水,都不会偷懒。“这可是给自己干呢!”一想到这是自己的心血,两人就浑身是劲。

  种大葱本不是郭蕊和王赵伟的首选项目,他们想做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去年在杨凌考察学习时,王赵伟被彩色红薯所吸引,就一心想把这个新鲜玩意儿引进到大荔县。后来一番深入了解,他发现彩色红薯好是好,但对种植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很苛刻,而且成本相当高,他觉得自己眼下还玩不转。因为不熟悉农业,不掌握农业技术,他们只能放弃。 

  “我很想给当地带来一些新鲜产业,但现在还没这个能力。”不熟悉农业,不懂技术,郭蕊和王赵伟只得先选择技术含量低的创业项目,边积累经验边积累资金,为进一步发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