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青年案例(新)
分享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何夺得全国大赛最高奖

发布时间:2008-01-07 来源: 作者:
    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赛队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大赛高职高专组唯一的最高奖——“索尼杯”。据了解,这是河南省高校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这个最高奖项。该院另一参赛队还荣获了这次大赛的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由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主办,是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性竞赛。2007年首次分为本科、高职高专两个组别进行比赛,其最高奖是“索尼杯”,每组仅设一个,由组委会专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

    目前,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有1000多所。在这么多的院校中,目前已经成功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有数十所。面对如此众多的高水平竞争对手,郑铁职院的学生,为何能够在此次大赛中脱颖而出,夺得高职高专组唯一的最高奖?

    铁路劲旅,地方名校

    自创建之日起,郑铁职院就是我国铁路人才培养的一支劲旅。

    郑铁职院创建于1951年,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举办高职教育,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铁路系统第一所高职学院,原隶属铁道部,2005年划归河南省管理。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是河南省高职高专第一批招生院校。

    该院现设有机车车辆、电气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管理工程、护理、医学技术、药学、外语、艺术、公共教学等11个系(部)和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两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43个,涵盖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电力技术、工程管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护理、药学、相关医学、艺术设计等专业领域。

    2005年划归河南省管理后,郑铁职院首先坚持以高速铁路运输牵引动力、运输车辆、运输牵引动力供电、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和铁道通信信号类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突出“行业性”特色;同时,学院以制造类、医护类、物流类、电子信息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突出“地方性”特色,大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该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电力机车方向)、供用电技术(铁道供电方向)是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铁道机车车辆、护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机与电器等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专业。该院也是全国机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全国铁道供电、铁道车辆、铁道机械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院校协作会主席单位。

    多年来,郑铁职院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铁路行业“双文明标兵单位”、“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佳职业学院”等荣誉称号。2003年,该院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首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院校”称号。

    把兴趣提升为能力把特长发展成职业

    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共有6935个代表队、20805名同学参加了比赛。他们中大多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优秀学生。但是,最终获得大赛最高奖“索尼杯”郑铁职院代表队的3个选手中,有两个都不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

    “我的电子信息知识大都是在学院的社团里学的!”获得“索尼杯”的郑铁职院学生高茂光说,“此次我院获得‘索尼杯’和国家一等奖的两支队伍的6名参赛队员,都是来自学院的学生社团无线电协会。”

    无线电协会是郑铁职院久经磨砺而不断壮大的社团之一,至今已有13年的历史。走进该社团安营扎寨的创新实验室,教育部、铁道部、河南省教育厅等各领导机构颁发的奖状、证书和同学们的获奖作品琳琅满目。

    在众多证书的上方,一张“社团学习目标体系”挂图十分醒目。协会指导教师巩恩福说,按照这套体系,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主要学习基础电子知识;二年级会员主要学习DSP、EDA、ARM、嵌入式系统等专业技术,进行小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这是培育学生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三年级会员就可以参与校内外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这是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进行职业实践的重要途径。

    “这三个阶段,一重兴趣培育,二重技术学习,三重职业应用,层次分明,效果显著,培育了一个又一个像高茂光这样的优秀学生。”巩恩福说。

    同无线电协会一样,在学院的精心设计和专业指导下,郑铁职院大大小小40多个学生社团都以兴趣为切入点,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说,高职学院应积极探索开启学生潜能的阀门,营造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拓宽学生成才的道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各自的兴趣和爱好自由成长为各具特色的人才。基于这种认识,在郑铁职院,学生社团不是学院教育工作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经过学院精心设计的社团活动,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院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重要通道,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学院为社团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社团为学生兴趣培育创设广阔的舞台。每年4月、10月,学院定期举办的社团文化节,是发现兴趣的测试站,张扬个性的起航点。40多个社团的近百个活动项目,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同学“冲浪”社团。

    为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学院敢于打破教学常规,针对个体学生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社团里开出了选修课程;在重要技术研发项目中大胆起用和锻炼学生,科研项目落户社团,使学生的特长获得跳跃式发展。

    在这样的社团里,同学们的兴趣提升为实实在在的能力和特长。而这些能力和特长,在同学们的求职就业过程中,便成为胜人一筹的独特法宝。

    2005年12月,在上海市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还是郑铁职院大二学生的刘洋就在与众多硕士、博士生的同场较量中,脱颖而出,被上海智讯高科技有限公司录用。在之后的单独见面中,公司老总问刘洋:“你作为高职生,是如何熟练掌握ARM系统技术的?”刘洋欣然回答:“是在社团学的。”

    2007年5月,扬中科泰集团电子研发基地落户郑铁职院学生社团。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如何成为了企业的研发基地?原来,2004年9月,社团成员孟志华在扬中科泰集团定岗实习,凭借在社团学到的EDA、DSP技术,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设备开发,并被提前录用到集团的技术开发部,负责该厂第二次创业拳头产品的研发工作。

    正是孟志华的出色表现,使科泰集团瞄上了社团,主动来学院洽谈,无偿提供资金和设备共建社团,委托社团按企业研发方向定向培养技术研发人才。目前,科泰集团与社团联手开发的电子实验箱核心技术已创造了经济效益。

    多措并举实现学生就业“零适应期”

    连续5年来,郑铁职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众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郑铁职院的学生职业能力强,在毕业时即成为“零适应期”的技术性人才,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

    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肖四海说,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的实际证明,通过“办校入企”、订单培养、定向培养、项目引入、顶岗实习等多措并举,学院使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零适应期”的技术性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一是“办校入企”——“N+1”人才培养模式。“N+1”即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或学年)在学院的企业分校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学院在郑州机务段、郑州供电段、洛阳供电段等单位办有分校,学生在这里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企业兼职教师也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师傅。行业标准成为考核标准,现场考核成为考核方式。

    二是订单培养——学生在订单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到拟录用的企业如青藏铁路公司、宇通重工、淮南矿业集团等企业进行定岗实习。

    三是定向培养——学校与用人企业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在录取时,考生、学校、定向企业三方以合约明确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专业教育。学习期间,学生培养费用按约定标准由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学生培养计划由定向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学生能够在学校与用人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完成工学交替的培养计划。如与上海、郑州等铁路局签订的342名普招生、与武汉地铁公司签订的114名普招生等。

    四是项目引入——学生在校期间学工一体模式。学院借助校内科研机构,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导师制指导项目组学生学习与工作,学生能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和文化场景中工作、学习并获取报酬,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波音737、747驾驶、乘务软件开发项目,北京思杰佳软件公司中国城市三维数字建模项目,订单培养三维建模开发人员等。

    五是顶岗实习。借助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岗位职业性的要求,突出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院每个专业都有按照企业的规范、工艺的流程、制造的过程进行的生产性实训,或真实产品的顶岗实习。

    同样是订单培养,在郑铁职院,就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等多种创新的培养模式,随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创新。

    “最难的就是短期订单。除了时间短,最重要的是用人单位提出的培养要求千差万别,学校没有现成的培养教材,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再根据市场上最新的信息,自行编制培养教材。”该院电气工程系主任耿长清说。

    据介绍,广州地铁公司与该院有一个短期的订单,由于该公司采用的都是市场上非常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公司又无法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供学院编制教材。

    “要想让学生就业时与企业零距离,当教师的就必须零距离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工作实际。”该院电气工程系专业教师李学武说。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该院派出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利用企业施工和检修的空档,在阴暗的地下铁路线上徒步行走十几公里,通过相机和笔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们又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翻译和整理了众多相关的专业内容,逐步编制了培养教材。

    同样,该院还参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对订单班的学生进行企业化的管理,并将订单企业的企业文化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订单班的“准员工”提前感受和认知自己将要进入的工作单位,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在订单班的具体组建上,该院也打破专业限制和课时限制,根据企业需求组建形式多样的订单班。郑州宇通公司就在郑铁职院组建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订单班:这个班的学生不在一个专业,在正常的学习时间,他们都分别按照各专业的设置进行上课,但是在课余时间,他们则按照宇通公司的要求自觉地集合起来共同开展学习。为他们讲课的,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直接来自公司的老总和工程师。班级里的班长等负责人,也全部由公司进行选拔和管理,并享受公司提供的工作津贴。而在郑铁职院,像这样根据企业独特需求组建的订单班和学习团体,还有很多很多。

    “细节决定成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也更多地体现在具体工作的众多细节上。”郑铁职院院长穆瑞杰说,“我们学院的目标,就是通过完善一个个细节,多措并举,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技术能力等众多细节,都力求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俊杰楚天宝阳曦枝)

    

分享到:

版权所有: 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

KAB全国推广办公室 地址: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100702  联系我们

© 2012-2020 www.kab.org.c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