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青年案例(新)
分享到:

我发现了潜在的“我”

发布时间:2006-12-07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波
    吕晨光是内蒙古大学2006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他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尤其是做招生代理人、做导游的经历,使他觉得综合能力比其他同学要强很多,所以对未来的就业和职业成功充满了憧憬。但是面临职业选择时他才发现,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他很不喜欢,跨专业参加招聘面试屡战屡败。带着沮丧和茫然,他做了网上职业测评,并预约了职业“诊所”的专家为他“把脉诊断”。

    “我不喜欢专业对口的酒店管理、导游的工作,我渴望成功,可是我从哪个职业领域发展才能更容易取得成功?”吕晨光很茫然。

    经过测试,辅导老师发现,吕晨光执行力很强,愿意承担责任,观念上又深受家庭影响,十分传统,从他的性格优势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建议跨专业谋求职业发展,可以尝试应聘行政助理、公务员等岗位。

    “我发现了潜在的‘我’!”经过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倾谈和“诊断式”辅导后吕晨光说,“今天,我才算是真正了解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职业“诊所”的辅导老师张莉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有的学生很自卑,有的学生又盲目自信,缺乏目标的澄清和引导。我们所做的,就是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性格特点,适合的岗位特点,有目标地做好准备。职业测评就像是化验单,诊断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当然,我们也会结合学生需要,提出一些职业发展的建议。但是,我们不帮助学生作决策。”

    吕晨光毕业后选择了内蒙古党委组织部选调生计划,如愿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被分配到呼伦贝尔市工作,他说:“我会把那次辅导当成我终身难忘的一次自我诊断,当成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转折。”

    大学生职业生涯不明确的情况相当普遍,张莉认为,这使得不少学生经常被焦虑、目标模糊、缺乏求学动力、学习成绩偏低等现象所困扰。有的学生沉溺于玩乐之中,荒废大量的宝贵时间;有的学生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结果一事无成。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择业、职业、事业等问题让他们时常感到压力,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

    为了给更多的低年级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业规划指导,帮他们调适就业心理,内蒙古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办了职业“诊所”,任何一位学生均可登录内蒙古大学就业信息网,申请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诊断辅导,职业辅导老师将对预约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校还于2005年自编了就业指导课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面向全校各年级开设课程,以全程化分段式的授课模式,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就业工作专职干部、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校内外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分模块授课。

    截至目前,已经有1200余名学生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完成了自己的职业测试,420名学生主动申请接受了学校职业“诊所”的诊断和职业生涯辅导。

    

分享到:

版权所有: 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

KAB全国推广办公室 地址: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100702  联系我们

© 2012-2020 www.kab.org.c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