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白纸,“我手里拿的不是讲稿”,他说。这是一张18年前的《中国青年报》的复印件——1988年3月23日,《中国青年报》三版上发表了一篇影响了尹卫东一生的报道,题目是《医治肝炎的良方——青年学生尹卫东的故事》。当时,他还是一个23岁的学生,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埋头搞科研;现在,他是中关村大名鼎鼎的企业家。
这篇报道像一根无形的精神支柱,支撑着尹卫东从外地一直走到北京。“一张报纸对一个青年人的一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当时在外地工作,是一个默默奋斗的年轻人,从事一项研究,得到这样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这种支持的力量,一直支撑我到今天。”
 2001年,尹卫东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了北京科兴公司。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将我国首支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推上产业化道路。2003年该公司在半年内完成全球首支SARA灭活疫苗研究,之后又用了大约20个月的时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支人用禽流感疫苗。
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现在当企业家,尹卫东永远怀抱一颗感恩积极进取之心。在他的理念里,既要做企业,也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事情。在赠报现场他这样说:“可能我现在的工作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比较羡慕的一份工作。但你们要知道,这份羡慕起步于从18年前《中国青年报》对一个普通青年的关爱,这种关爱,《中国青年报》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带给了每一个不同的青年。”
“创业感恩,共建和谐”,这样紧扣时代的主题,让现场每一名企业家感到责任重大。而尹卫东则把“和谐”理解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和谐。“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在高速进步的技术社会里,和谐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断把关爱传递出去的精神。”
赠报活动和“和谐工程”,让尹卫东找到了偿还18年的夙愿的机会,将产业报国的梦想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公益活动。“现在西部一些地区还很苦,经济还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更需要和谐”。他期待,今天通过企业家们的赠报,把《中国青年报》送到西部,18年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走进中关村,可能有更多的中关村发展模式在西部诞生。
参加今天这样的公益活动,北京市海龙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从琪,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海龙集团曾和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办公室合作,发起了“海龙希望电脑教室”的捐赠活动,4年来向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海淀区打工子弟学校捐赠了13个电脑教室,累计捐赠了大约300台新电脑。2003年北京发生非典初期,海龙集团率先向非典定点医院捐赠了50台新电脑。
姚从琪说,“向西部贫困地区捐赠《中国青年报》,我们要主动参加”。
“任何有良知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要做到回报社会。”海龙集团董事长鲁瑞清说,因为企业利润取之于民,就应该用之于民,回报社会没有大小、快慢之分。企业家对社会的回报,不是要等到积累了很多的财富才去做,而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积极行动。
王国华从农村出来上大学,做过天津市学联主席,当过天津市青联副主席,是读着《中国青年报》长大的。身为神州泰岳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他,登上演讲台就说,“社会给了我们很多,企业应该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应该拿出更多资源回馈社会”。
今天,向西部农村地区捐赠《中国青年报》的行动,是我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今年我们的软件收入达到两亿元人民币,中国主流行业包括电信行业都用上我们的软件,我们会积极回报社会,从捐赠一份报纸开始,从关爱西部开始。”王国华说。
对于创业艰辛,北京绿伞化学有限公司的几位创始人都深有感触。13年前,几名走出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满怀着报国热情,拿着1万元钱走上创业之路。最初几年,因为家里没有钱过年,大家干脆就在实验室里过春节,继续进行实验研究。
对于回馈社会,北京绿伞化学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保健说,我们在全社会的关怀下闯过难关,现在销售网络遍及全国,营业额过亿元,始终不敢忘记回报社会,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对于西部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绿伞公司的很多科研人员都有切身体会。4年前,绿伞公司在新疆成立了一个子公司。从北京过去的科研人员发现,道路两旁是低矮的土坯房,吃的东西也非常简单,“有时候我们去农村,却总能看到小男孩和小女孩唱歌、跳舞,当地人收入很少,生活却很乐观,这种精神打动了我们”。
刘保健说,赠送《中国青年报》,只是中关村的企业在推动西部地区通往信息高速路上一个很小的加油站,“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也是处于一种善举的考虑,因为我们了解西部,了解新疆,我们更懂得贫困意味着什么。”
企业家们的赤诚之心,感动着活动现场每一个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盖玉云,在西部地区当过兵,上过大学,对西部地区的情况很了解。几天来,他不断接到来自不同企业的电话,有要求捐赠报纸的,还有要求捐赠电脑、疫苗等其他物品的,但心愿只有一个——通过自己的公益行动,支援西部发展。
盖玉云说,企业家在承担创造社会财富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点事,捐赠《中国青年报》,给西部地区送去知识和文化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让西部贫困地区更多的青少年受益,中关村的企业家们和中国青年报社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一位企业家代表深情地说,谈到西部一些地区的贫困,我们都会想到多年前《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大眼睛的小女孩”,这样的报道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在良好的合作氛围中,我们大家希望能够为西部青少年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北京11月8日电
照片:11月8日,海龙集团董事长鲁瑞清(右)与共青团陕西省延安市委书记谢京帅(中)、共青团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石琳交谈。当天,“青春建功新农村·感恩家乡感恩母校”大型赠报活动暨中关村科技园区“和谐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关村百家企业向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赠送《中国青年报》,帮助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陈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