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青年案例(新)
分享到:

求职:适合的≠有兴趣的

发布时间:2006-11-02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 周凯
    

    日前,上海公共招聘网结合就业服务月活动,对200多名应届毕业生展开深度求职调查。结果显示,过半被调查者认为满足了兴趣,就等于找到了“适合”的工作,职业指导专家认为这可能成为应届生求职的新误区。

    据上海公共招聘网有关人士介绍,在问及“什么是适合的工作”时,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52%的人认为“适合”就是“兴趣”,32%的人把“适合”等同于具有“面试技巧”,16%的人提出“适合”就是“应届生专用岗位”。

    强调兴趣的应届生认为,有兴趣就会有动力投入到工作中。上海公共招聘网职业指导专家表示,期望通过了解兴趣或者明确兴趣来解决工作问题,可能成为应届生求职的新误区。职业指导专家建议应届生不要过于依赖“兴趣”来确定“适合”的坐标,而是要多考虑如何通过培养对工作的感情,来开发自己与职业达成互动的新兴趣。

    针对强调面试技巧的观点,职业指导专家认为,过于强调和关注所谓面试技巧,成为校园应试教育下的思维习惯扩大到求职领域的表现,以至于不少应届生很少去考虑面试的实质是对求职者职业能力的测评,依靠的是个人长期积累的能力底气,而非所谓的技巧可以取代的,技巧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一部分应届生表示,适合的机会在于单位是否真的有需要应届生的岗位。职业指导专家分析,这部分应届生有一种典型的依赖心理,依赖外界提供现成的机会,根据自己的条件量身定制“适合机会”。他们需要的是“断奶”,把局限于关注自己能力的眼光,移到观察单位的需求满足点上,先成为能满足别人需求的人,才去考虑如何获得满足自己期望的机会。

    调查发现,在回答“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时,上海公共招聘网发现在众多应届生的回答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即把“理想职业”与“专业对口”画上了等号。专家提醒的是:“专业”的评估标准,需要实践能力来衡量;“内行”的判断依据,需要由用工方来认可。在这一点上,专家奉劝应届生切莫过于自信。

    当问及“你为了自己的理想,采取过什么具体的行动”时,50%的人把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或者单纯是学习当作了实现理想的实际行动;30%的人选择了参加技术培训或者准备参加技能培训,或者选择学历教育;20%的人选择上网查阅资料以及喜欢这方面的影片或书籍;1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实际行动,但都认为是家庭原因。上海公共招聘网职业指导专家认为,目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逃避”成了不少青年人对职场若即若离的态度。只会学习,不会工作,或者只会幻想,不会实践,造成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中游离,特别是在虚拟的环境中安慰自己,拒绝长大。专家建议,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行动”,尽快放弃“逃避”心态,理性、审慎地选择职业定位。

    在问及“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不适合从事的”时,得到的答案较分散,但总的来说体现出害怕承担风险和责任以及害怕自己走弯路。职业指导专家分析认为,关键还在于这部分应届毕业生面对新岗位时,缺乏应有的自信。进一步讲,就是非常在乎别人的认可,自尊心强,但是韧性不强,弹性不大,特别是缺少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

    专家建议,应届毕业生平时就应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在校学习,而是指到了新的环境,要不断通过努力去适应和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把知识学到手很重要,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了解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如何从各种角度去吸收不同的知识,可能更为重要。

    

分享到:

版权所有: 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

KAB全国推广办公室 地址: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100702  联系我们

© 2012-2020 www.kab.org.cn , all rights reserved